第164章 自强不息,民族复兴(2 / 2)

同时,朱雄英下令对苏州纺织厂事故的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厂长革职查办,相关工部官员降职处分。对遇难者家属,每家赔偿白银二百两,并保证子女免费就读明德学堂;伤者除全额医疗费用外,还按伤情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偿。

然而,朱雄英并未因此事故而放弃工业化道路。相反,他更加坚定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他在朝会上明确表态:\"工业发展不会停止,但必须调整方式。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技术进步都必须建立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基础上。\"

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朱雄英亲自督导编纂了一套《工业技术安全手册》,详细规定了各类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在明德学堂增设\"工业安全\"课程,培养具备安全意识的技术人才。

这场危机成为朱雄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让他深刻认识到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技术进步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他在《治国札记》中写道:\"此次事故,是朕治国路上最沉重的一课。善政必须建立在对人命的尊重之上,否则即为暴政。今后改革,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平衡效率与安全,方能行稳致远。\"

事后证明,这场危机反而推动了大明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工厂安全条例》的实施,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业事故,也促进了本土工业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在朱雄英的亲自督导下,大明工业逐步形成了一套既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又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苏州纺织厂在事故一年后重建完成,成为全国工业安全的标杆。新工厂不仅配备了最先进的安全设施,还在显眼位置立起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事故遇难者的名字和朱雄英的题词:\"以血为鉴,安全为本,人命至上,永记于心。\"

明仁宗二十四年秋,紫禁城东华门外,一支风尘仆仆的队伍缓缓而来。队伍不大,仅二十余人,却引得守门侍卫格外恭敬。这是朱雄英两年前派往欧洲的\"西学使团\",由科学院院士徐光启领衔,肩负着考察西方工业技术、采购先进设备和聘请专家的重任。

然而,入宫复命时,使团成员个个面色凝重,与出发时的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对比。

太和殿内,朱雄英早已等候多时。见徐光启带队进殿,立刻起身迎接:\"爱卿此行辛苦了,可有收获?\"

徐光启叹了口气,躬身行礼:\"回陛下,此行虽历经艰辛,收获却不尽如人意。臣已将详细情况写成奏折,请陛下过目。\"

朱雄英接过厚厚的奏折,挥退左右,亲自为徐光启斟茶:\"且先说说主要情况。\"

徐光启抿了一口茶,神情凝重:\"陛下,西方各国对我大明使团表面客气,实则设置重重障碍。英国政府以'技术保密'为由,明令禁止关键机械设备对我国出口,尤其是纺织、冶金等行业的核心设备;法国虽同意出售部分设备,却索要高达设备价值三倍的'专利费';德意志邦联愿意提供技术培训,却要求我大明开放更多通商口岸作为交换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