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眉头紧锁,继续听着。
\"更令人愤慨的是,我使团成员在多国频频遭遇歧视和轻蔑。\"徐光启声音中带着压抑的怒火,\"有一次,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场商业晚宴上,一位荷兰商人公开宣称:'东方人智力低下,永远无法掌握先进技术。'此言一出,竟引来不少西方商人的附和。\"
\"他们如此小觑我大明?\"朱雄英手中的茶杯重重放下。
\"陛下,西人确实对我国存有严重偏见。\"徐光启沉痛地说,\"他们认为自己的技术和文明高人一等,而我们不过是落后愚昧的东方人,只配做他们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徐光启接着汇报了使团的有限收获——零星采购了一些非核心设备,获得了部分技术图纸,还秘密聘请了几位愿意冒险的西方技师。然而,这些远远不足以满足大明工业化的迫切需求。
\"臣思虑再三,得出一个结论。\"徐光启神情严肃,\"西方国家虽愿与我国通商,却绝不希望我们真正强大。他们视技术为制胜法宝,决不轻易分享。大明若想赶上他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朱雄英阅完奏折,久久沉默。窗外秋风萧瑟,卷起一片片金黄的落叶,恰如眼前的困境般萧瑟。
\"徐爱卿先去休息,明日午时,内阁会议上再详谈。\"朱雄英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坚定。
次日午时,太和殿内群臣云集。除内阁大臣外,朱雄英还特意召来了科学院、工部、户部和兵部的主要官员。
\"诸位爱卿,西学使团已归,带回的消息令人忧心。\"朱雄英环视众人,\"西方列强对我大明实施技术封锁,妄图永远保持其优势地位。此事关乎国家存亡,请诸位各抒己见。\"
众臣议论纷纷。有人主张放弃工业化道路,转而发展传统优势;有人建议不惜代价购买技术,尽快赶上西方;还有人提出通过外交途径施压,迫使西方国家开放技术。
朱雄英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目光变得异常坚毅:\"西方列强的傲慢与防范,反而坚定了我的决心。\"他站起身,声音坚定而有力,\"从今日起,大明将实施'自强工程',重点发展自主技术。我们既不能因挫折而退缩,也不能寄希望于他人的施舍。惟有自强不息,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朱雄英随即宣布了一系列新政策:
\"一、科研经费增加十倍,由户部专款拨付,用于支持各领域的技术研发;
二、成立'逆向工程研究所',由科学院直接管辖,专攻西方关键技术的破解和改良;
三、在全国设立技术奖励制度,凡有创新发明者,不论出身,皆可获得丰厚奖励和官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