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朝堂上的指责声浪,朱雄英没有辩解,而是沉声道:\"死者已矣,生者犹在。当务之急是查明事故原因,救助受害者,而非在此争论。朕即刻南下,亲赴事故现场。内阁暂由王守仁代为处理日常事务。\"
三日后,朱雄英的銮驾抵达苏州。没有繁文缛节,没有鼓乐欢迎,他直接前往事故现场。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疮痍:厂房中部坍塌成一片废墟,残存的机器扭曲变形,空气中仍弥漫着焦糊味和血腥气。
朱雄英在废墟前驻足良久,随后转向随行的工部尚书:\"立即组织人手,彻查事故原因,不放过任何细节。\"
接着,朱雄英前往临时搭建的灵堂,向遇难者默哀。在那里,二十三个牌位前摆满了白花,死者家属跪地哭泣。朱雄英走上前,向牌位深深鞠躬,然后缓缓跪下。
\"陛下不可!\"随行大臣惊呼,急忙上前搀扶。
朱雄英坚定地摆手制止:\"这是朕的过错,朕应当向逝者和家属谢罪。\"
他对着震惊的家属说道:\"诸位同胞,是朕的改革决策导致了这场悲剧,朕将承担全部责任。不仅会彻查事故原因,严惩责任人,还将给予各位家庭最高规格的抚恤。\"
这一幕很快传遍全国,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感动于皇帝的真诚道歉,也有人质疑工业化道路是否值得如此代价。
同一时间,朱雄英召集工部官员、科学院专家和民间工匠代表,组成专门调查组,深入分析事故原因。经过三天三夜的调查,真相浮出水面。
事故源于三个关键问题:首先,锅炉使用的钢材质量不达标,存在气孔和杂质,强度不足;其次,安全阀设计存在缺陷,压力过高时无法及时泄压;最后,工人培训严重不足,面对异常情况束手无策。
得知调查结果,朱雄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是我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安全底线。为了赶超西方,我们冒进了,但技术进步绝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当晚,朱雄英彻夜未眠,连夜撰写《论工业安全》一文,深刻反思了改革中的急躁心态,提出\"稳步渐进,安全第一\"的新理念。
\"工业化如同建造大厦,欲速则不达。根基不牢,大厦难稳。安全乃工业之本,人命关天,绝非儿戏。我大明之工业化道路,必须植根于自身国情,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模式。技术引进须经消化吸收,工人培训必须先行,安全制度要严格执行。宁可发展慢一步,也不能让百姓再付出血的代价!\"
回京后,朱雄英立即颁布《工厂安全条例》,这是大明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工业安全的法规。条例规定:一、所有设备必须经过严格检验才能投入使用;二、成立专门的安全监察队,定期巡查全国工厂;三、工人必须接受系统安全培训才能上岗;四、高危工种工资中必须包含\"风险津贴\";五、工厂必须配备医务室和消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