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运筹帷幄北京大建 蹑足潜踪石窝微访(1)(1 / 2)

武英殿 钟月玄晖 1659 字 3天前

眼见着宫城北面的土山一天天堆起、长高,永乐无比欣慰,带着夏原吉、李庆、杨荣、 金幼孜、黄俨、马云和张杌、腾定等侍卫乘一艘大船游弋于太液池上,巡视全貌,思虑着 整体建筑和下一步工程。

早朝散了,太阳已经老高,水面上波光粼粼,清风扫过,扫出了一层细密的浪花,令 人心旷神怡。听着运木的号子,看着忙碌的人群,远望着挖出的黝黑的巨坑,新都在一步步前进,永乐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前几日的不快早随头顶的白云飘得无影无踪了。

“亏皇上想得出,挖海造山,”杨荣手搭凉棚,望着远处的万顷碧波,“宫城的水 面扩大了不说,紫禁城外又有了山,依山傍水,真个好气势。两个工程同时进行,互为补 充,一举两得。开始臣还在思量呢,这么多土堆到哪儿都是负担,要是运到皇城外,那该 是多么劳繁的运量!怨声载道不说,一定是尘埃不见咸阳桥了。如今,不劳民,不伤财, 山水都是个吉祥的征兆。”

的确是个事半功倍、超乎常人想象的妙计,杨荣的恭维一点都不过分,夏原吉、李庆的频频点头,永乐很受用。他和廖均卿只悄悄见了几面,简短晤谈了两次,就把堪舆大师 关于宫城“藏风聚气、山水相衔”的定位之法领悟了,因而能在久藏于心中的北京作出超 越前人的深思熟虑之想。

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永乐手捻长髯,目视土山,沉思片刻道:“这山堆起后,不惟我大明子孙不会搬走它,就是千百年后改朝换代,也不会有人再搬它了。居高而临下,它会 见证北京的今天,也会看到北京的明天,北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叫它‘万岁山’ 最为贴切。万岁山既是皇家的御山,取名万岁,意欲我皇朝千代万代,生生不息;它也是 北京城的最高点,一览众山小,说句不吉利的话,指不定哪日观察敌情还能用得到呢!”

“皇上真在说笑话了,”金幼孜一笑,满脸的春风,不以为然道,“若到了此处观察 敌情的地步,那敌虏岂不是到了眼皮子底下?没有那一天的。”

永乐没有答话,表情凝重,追思前朝的靖康之耻,意味深长,仿佛他就是万岁山,看 到了几十年、几百年后的惨象。土木之变,他的重孙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瓦剌马哈木的孙子、脱欢的儿子也先真就打到了北京城下,设若没有一个“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谦主政,恐怕连京师也要让当年被永乐打得无影无踪后、卷土重来的瓦剌占领了。 二百多年后,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永乐的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万般无奈时登上万岁山,望着满街满巷的贼兵,想着山海关外的满鞑子,莫可奈何,叹息一声,在一棵歪脖树下吊死了。万岁山真就成了“万岁”的绝命之山了。崇祯吊死前,他一定慨叹自己命该如此,励精图治不能挽大厦于将倾,旰衣宵时不能救皇朝于万一。拴紧脖套的那一瞬, 他大瞪着眼睛,不怪自己无能,或是可能怨着祖宗,怎么把京城迁到了北京,迁到了满清的眼皮子底下,迁到了连一群乌合之众的流寇都能轻而易举攻占的地方。

好久,永乐才从沉思中醒来,往事不堪回首,身后之事也不可预量。他平静了一下, 转身对船尾一个平民装束的人道:“蒯祥,北京之建虽悉仿南京,然细腻精微却不尽然, 李庆屡夸你精于设计和计算,今日召你来,把你的想法说与朕及列位大臣听听。”

“遵旨!”蒯祥忙跪下行礼,“蒙皇上隆恩,一介草民,得瞻天颜,不胜荣幸之至。” “起来说话吧。”永乐道。

蒯祥谢恩毕,站起后侃侃而谈。 其实,紫禁城的设计和建设永乐已听了不知多少遍,只是,都是间接的,今天要蒯祥来,一则李庆多次推荐,二则实际看看这个被称作小鲁班的蒯祥是不是如风闻的那样传神, 如果是,那就真是上天又赐给了大明、更准确地说,是赐给他朱棣一个为迁都而生的人才, 他这样想着,听蒯祥说着,小鲁班不但把自己的意志表达得淋漓尽致,锦上添花的事更让 他心花怒放。

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也是皇帝上达天听、下承民意的治政之所, 为表达三殿的显赫和居高望远的威视,使它平地拔高了三丈,全部用上好的黄土填充和夯 基,且基座略高于南京的前三殿。基座高起来,鸟瞰众宫,再加上它威严的气势,想不作 中心都难。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或许是上天的旨意承接得还不是太好。三大殿在建好的第二年,纯木结构的宏大建筑就在风神火神狰狞的恶笑中灰飞烟灭了,群臣众说纷纭,永乐大发雷霆,继而一场大病, 使这个不信仙药的皇帝也用上仙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