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1368年,元朝势力已经退回蒙古,并且继续使用大元的国号,史称北元。而驻军和林的北元军队又屡次骚扰边境。
于是,35岁的沐英在攻打西方之后,再次奉命领兵翻越贺兰山,穿过沙漠,以短短七天到达和林附近,然后分兵四路连夜围击,一举打败了北元军队。
与此同时,镇守云南的梁王仍然效忠元朝,朱元璋曾多次派出使者与其谈判,结果均被杀害。于是,朱元璋决定动用武力统一云南。
这也是沐英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之后,沐英率领主力部队与10万敌军隔江相望。
他为了避免损失,并未直接渡江,而是派出几十人从下游偷渡至对岸,然后在民间虚张声势,制造声势。敌军以为侧背受敌,陷入混乱。
沐英于是趁机渡江,大败敌军,俘虏其大将,斩杀敌兵的尸体延绵数十里。就连昆明也不攻自破,盘踞在云南的北元残余全被消灭。
随后,大理段氏居住在龙尾关,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最终斩关而入,攻占大理,与蓝玉取得了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沐英从此奉命镇守云南。
期间,曾接受朝廷册封的思伦发突然叛变,并且号称30万大军侵犯定边。
沐英挑选3万骑兵奔赴救援。根据《明史》记载,思伦发在当时使用了上百头大象攻击。沐英于是改进了火器的射击方式,将火枪手和弓箭手混编分为三队前后排列。
第一队射击之后退至后排专心装填,其余两队再行射击,如此循环就可以解决装弹速度太慢的问题。
沐英的军队最终斩首敌军4万余人,俘获大象37头,其余全被射死,敌军将帅也因身受百余处创伤而死在大象的背上。
沐英不仅屡次平叛,而且广屯田粮,兴修水利,重视教育,使农业和商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深得云南百姓的爱戴。
他在44岁时回京朝见,结果当地的官吏和百姓生怕他被调离云南。沐英得到朱元璋的赏赐,返回之后,百姓居然前往数百里相迎。
史书记载,沐英也在这次返回之后彻底平定了思伦发叛乱。
马皇后病逝之后,沐英把他视为生母,于是因过度悲伤而昏厥,甚至病得茶饭不思。
可是仅仅过去10年,与他情同手足的太子朱标又是病逝。沐英获悉之后更加伤心,最终在同年6月中风而死,享年48岁。
沐英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史书记载当时的云南地区无论是军队、官府还是老幼百姓,无不奔走相告,泣不成声。沐英的灵柩回葬京师之时,更是送葬者数万人。
朱元璋也是非常的悲伤,史书记载为“哭之痛失潮青之文献记”。
然后下诏破格追封沐英为黔宁王,允许其配享太庙,并且应允云南百姓在昆明城中为其立祠祭祀。
沐王府子孙从此世代镇守云南。在满清入侵、大明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全国唯有沐王府仍在顽强抵抗。他们对大明忠心不渝,誓死守卫大明的最后一片土地。可惜区区一域怎能阻止清军铁骑。
穆家经过数年血战,最终还是无法挽救大明,于是只能保护皇帝逃亡缅甸,等待机会东山再起。只是缅甸国王担心牵连,在暗中联合清军包围了沐王府等人。
而沐王府为了保护皇帝,上上下下几乎全部战死,最终追随大明王朝一同覆灭。
【徐阶为何能让严嵩父子倒台,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历史#历史人物#小知识】
他们是权倾天下20年的父子权臣,盘根错节,无人匹敌,凡有对立者均会被其残酷打压。然而,他们身边竟然有位权谋大师,终以招招致命的阴险之道还治其身:父亲尸骨无处安葬,被抛于荒野;儿子被绑赴西市,身首异处。本期视频就来了解徐阶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严嵩和严世蕃落得如此下场。严嵩比徐阶年长23岁,当严嵩中进士那年,徐阶还是一个2岁的孩子。不过,徐阶的才华并不逊色于年轻时的严嵩。
他20岁时便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年轻时的徐阶也曾有过年少轻狂。
那时的内阁首辅还是张璁,他一直认为儒家名不副实,应该降低孔子的地位和祭祀待遇。可就在大家都保持沉默时,徐阶却与张璁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只是这样的为官之道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当时的张璁正得宠。结果,徐阶因此被贬为延平府推官。
不过,这次波折也让徐阶看清了:当下争锋只有戒除轻率狂躁,才能立足于官场之中。徐阶确实有着一定的做事能力,再加上为官处事的改变,自从抵达延平任职之后,他便通过出色的政绩一路高升。并且在张璁倒台时,被内阁新任首辅夏言调回京城。
不过没过多久,就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我们上期视频讲过,夏言和严嵩之间有着激烈的斗争。所以徐阶再次返京时,夏言已被剥夺了首辅之位,严嵩掌握了内阁大权。
虽然夏言提拔了徐阶,但此时的徐阶已经懂得权衡利弊,并未站队于任何一方,他也因此没有受到严嵩的打压,并且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被擢升为礼部尚书。明世宗最大的愿望是修道成仙,其中的很多仪式都由礼部负责。
所以这一时期的徐阶能够频繁接触皇帝。我们知道,明世宗经常以青词取悦上天,严嵩就是因为一首好的青词而备受恩宠,包括他的儿子严世蕃也是如此。所以徐阶断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也因出众的青词得到明世宗的赏识。
虽说徐阶和严嵩都会迎合皇帝的喜好,但两人相比而言,徐阶比严嵩更为实干。公元1550年8月,蒙古俺答汗入侵。明世宗得到消息惊恐万分,立即宣召各部商讨退敌。首辅严嵩认为蒙古部落只是掠夺财物,不会对国家造成威胁。
但徐阶当即反驳了严嵩的观点,认为蒙古士兵杀人放火,对百姓伤害极大,于是建议采取缓兵之计:先是假意答应蒙古的要求,然后以修改文书为由拖延时间,等待四方援兵的到来。他的这一方案得到了明世宗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