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题海战术”和“套路总结”(2 / 2)

徐锋心中暗道:这便是后世应试教育的雏形了。

对付这种科举考试,短期内,“题海战术”和“套路总结”无疑是最有效的。

他话锋一转,目光再次变得锐利。

“那么,我让你们背的《四书五经》,又如何了?”

这下,三人脸上的表情都有些不自然起来。

赵永挠了挠头,嘿嘿干笑两声。

“应……应该差不多了吧?每日都有背的。”

石岸也小声咕哝:“大部分……大部分都记住了。”

陆飞则老实回答:“有些篇章,还不大熟练,容易混淆。”

三人颇为忐忑地看着徐锋,背书可比做题枯燥多了,而且那些经义,拗口得很,记得头昏脑胀。

徐锋眉头微蹙,但旋即又舒展开来,语气平缓却带着不容置疑。

“‘差不多’可不行。旬试之时,考官兴许会将《论语》中的一句,与《孟子》中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句,放在一处,让你们阐释其微言大义。届时,你们若连出自何处都分辨不清,又谈何应对?”

虽说这个朝代还没有,但是徐锋清楚他穿越过来的历史上,就有这种题目。

这是因为随着科举次数的增多,四书五经的字数却又是固定的,考官无从出题,只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徐锋也是为了给他们提前打一枚预防针。

“啊?!”三人闻言,齐齐失声,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将两句不相干的话放一起考?这是什么考法?他们闻所未闻!

赵永瞠目结舌:这……这不是为难人吗?书还能这么读?考官也太损了吧!

陆飞眉头紧锁,将不相干的句子联系起来……这考的不仅是记忆,更是理解和联想的能力啊!徐大哥果然深谋远虑!

石岸一脸茫然:完了完了,我脑子不够用……

与此同时,明华书院,刘夫子清静的院落里,却迎来两位愁眉不展的客人。

正是负责此次旬试出题的王夫子和张夫子。

“刘院长,您可得给咱们拿个主意啊!”王夫子一脸苦相,手中拿着几本翻得起了毛边的经义,“这《四书五经》里的句子,但凡能拿来出题的,这些年都快被咱们翻烂了!再出,不是重复了往年的旧题,便是实在寻不出什么新意了。”

张夫子也连连叹气,

“是啊,刘院长。若只是寻常考核倒也罢了,可旬试关乎书院颜面,也关乎学子们的前程,马虎不得。我二人这几日是绞尽脑汁,头发都快愁白了。”

王夫子和张夫子对视一眼,每岁旬试,这出题简直是场煎熬!生怕落了俗套,又怕太过刁钻,难为学生。

刘夫子捻着胡须,神色意味深长,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

“老夫记得,许多年前,朝廷恩科,曾有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