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远坐在书院西厢房,铜炉里的炭火烧得噼啪响,却驱不走逼人的寒气。他呵着气暖手,砚台里的墨汁已结了层薄冰,像极了庆朝老家后园的小池塘。
“先生,喝碗姜茶吧。” 书院杂役老周推门进来,粗瓷碗里腾起的热气模糊了苏明远的眼镜 —— 这副眼镜是林婉儿送的,说是 “防近视神器”,可他总觉得镜片上的反光像极了古代的照妖镜。
“劳烦老周了。” 苏明远接过茶碗,指尖触到碗沿的缺口,忽然想起白天在胡同口,一个小孩指着他的青衫喊 “古装剧叔叔”。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装束:里面穿着现代秋衣,外面套着改良汉服,腰间还挂着李芳硬塞的充电宝,活像个古今混搭的布偶人。
案头摆着《韩愈文集》,书页间夹着半片枯黄的槐叶。他翻开《师说》,目光落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句上,忽然想起下午直播间里,有个中学生问:“苏先生,学八股文对高考有什么用?” 他当时愣了愣,竟不知如何回答。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苏明远研好墨,铺开宣纸。笔尖悬在纸上三寸,却迟迟未落。他想起这几日的风波:黑粉头子被扒皮后,网上仍有质疑声,说他 “炒作”“博眼球”,甚至有人翻出他用算盘算账的视频,笑他 “跟不上时代”。
“跟不上时代吗?” 苏明远喃喃自语,墨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个小团。他忽然想起在庆朝时,自己第一次见到西洋钟表,那齿轮转动的声音曾让他惊叹不已。如今身处现代,他却成了别人眼中的 “古董”,这 irony(讽刺),倒比八股文的破题还巧妙。
“辨真伪、辨是非、辨本末……” 他轻声念着,笔下忽然流畅起来。仿《师说》体例,先破后立,先驳 “复古无用论”,再论文化传承之必要。写到 “辨本末” 时,他忽然停笔,想起许崇贤教授说的 “无用之用”,嘴角不禁露出一丝苦笑 —— 当年在太学,他可是最瞧不起 “无用之学” 的。
“先生,您写的这是啥?” 老周探过头来,看着满纸的 “之乎者也” 直挠头,“比我孙子的语文作业还难懂。”
苏明远笑道:“这是《辨惑论》,想跟世人辩一辩文化传承的道理。”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掏出个小本本,上面记着现代网络热词,“老周,你说‘流量’‘网红’这些词,用古文怎么说?”
老周摸着下巴想了想:“大概是‘浮名’‘市人’之类的吧?”
“妙!” 苏明远一拍桌子,墨汁溅到袖口,“‘夫流量者,浮名也;网红者,市人也。’此句可入文!”
正写得入神,忽听得院外有人喊:“苏先生!苏先生!” 竟是李芳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雪赶来,高跟鞋上沾满泥雪,活像两根冰棍。
“我的祖宗!” 她推门进来,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小水珠,“您还有心思写古文?微博热搜都炸了!‘苏明远 酸腐’‘八股文 糟粕’,这帮黑子连‘之乎者也’都能骂!”
苏明远放下笔,给她倒了杯姜茶:“别急,先暖暖身子。某正写《辨惑论》,欲借韩昌黎之笔,破今世之惑。”
李芳翻了个白眼:“我的苏大状元,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谁还看之乎者也啊!您就不能发个短视频,露两手书法,再配个热门 bGm?”
“bGm?” 苏明远挑眉,“可是‘背景音乐’?某前几日听《青花瓷》,倒觉得曲中‘天青色等烟雨’一句,与秦少游词有几分相通。”
李芳差点被姜茶呛到:“得,您这古今融合玩得挺溜啊!” 她忽然瞥见桌上的《辨惑论》,指着 “文化如长河,清浊并流” 一句,“这话好!要是改成‘文化像火锅,红白汤都得有’,绝对能上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