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粉丝众筹拍纪录片(1 / 2)

白露前夜的风带着凉意,苏明远站在科举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竹纹刺青 —— 那是林婉儿送的,说 \"竹子经霜更绿\"。展柜里的明代状元卷微微泛黄,他忽然伸手轻触玻璃,指腹在冰凉的表面划出一道虚影,仿佛要触碰另一个时空的自己。

\"苏先生,这卷上的墨渍......\" 纪录片导演举着话筒凑近,镜头扫过他微颤的睫毛。

\"昔年吾写此卷时......\" 苏明远喉结微动,左手不自觉地握成拳又松开,仿佛还攥着那支被手汗洇湿的狼毫,\"墨汁三次打翻,皆因太过激动。\" 他忽然侧身,右肩轻撞展柜玻璃,\"头一次打翻,砚台砸在青砖上,墨点溅在监考官的朝靴上 ——\" 他抬起脚,模仿当年监考官跳脚的样子,\"那老头直喊 ' 坏了朝仪 ',吾却想着,这墨渍倒像朵开在靴面上的墨梅。\"

镜头外,李芳差点笑出声,慌忙用剧本挡住脸。穿校服的小姑娘(如今已是 \"明远书院\" 常客)举手提问:\"苏先生,古代状元真的要写这么多字吗?\"

\"自然,\" 苏明远转身冲她一拱手,\"不过你们现代的 ' 高考 ',两日写完数张卷子,怕比殿试还辛苦。\" 他忽然指着展柜里的朱砂批注,\"瞧这 ' 笔力雄健 ' 四字,倒像极了现代老师的 ' 优'。\"

博物馆的穹顶漏下束束微光,照在苏明远青衫上,仿佛给古老的文字镀了层金边。他忽然伸手轻触玻璃,仿佛在触碰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弹幕里有人刷:\"苏先生的眼神好像在看老朋友。\" 立刻有人回复:\"他本就是从故事里走出来的人。\"

\"苏先生,\" 导演忽然指着角落里的 \"夹带\" 文物,\"这小抄......\"

\"此乃 ' 科举作弊神器 ',\" 苏明远笑道,\"当年庆朝有考生把《论语》微缩抄在绢帕上,被发现时还辩称 ' 帕上牡丹乃家传绣样 '。\" 他忽然从袖中掏出个现代手帕,上面用金线绣着 \"明远书院\" 字样,\"诸君看,若把这帕子交予古人,怕是要当成 ' 密旨 ' 了。\"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穿花衬衫的男人(如今已是文化博主)举着自拍杆凑近:\"苏先生,听说您当年是 ' 寒门状元 '?\"

\"寒门?\" 苏明远挑眉,\"吾家世代耕读,不过住的是茅屋,穿的是粗布。\" 他忽然想起母亲在油灯下补袜子的情景,\"有次吾偷藏了块麦饼去学堂,被先生发现,竟让我用《三字经》换饼吃。\"

\"那您换了吗?\" 梳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脸问。

\"自然换了,\" 苏明远笑着摸她的头,\"不过吃完饼才发现,先生让我背的是《弟子规》' 食不语 '。\"

纪录片镜头跟着苏明远穿过 \"号舍\" 模型,他在不足两平米的小格子前驻足,指尖抚过粗糙的木板:\"当年吾在这号舍里待了三日,饿了就啃冷馒头,困了就蜷在墙角。\" 他忽然转身对镜头,\"诸位现代考生若觉得考试苦,不妨来看看这 ' 天下第一考场 '。\"

\"苏先生!\" 忽然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挤进来,\"我爷爷说,您写的《永乐大典》片段和他家传的残页一模一样!\"

\"哦?\" 苏明远挑眉,\"能否借吾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