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轻柔地洒落在苏明远的房间里,为屋内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苏明远早早地起了床,走到那面巨大的镜子前,准备束发。他的动作熟练而又带着几分庄重,双手缓缓地将及腰的长发拢起,手指轻轻梳理着。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目光落在镜子中自己的长发上,不禁想起了《孝经》里那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感慨,伸手轻轻摸着自己的长发,喃喃自语道:“如今这世道,剪发成风,满大街都是短发之人。可幸还有这‘汉服圈’,保留着束发的传统,让我这习惯束发的人,不至于显得太过突兀。”
苏明远拿起李芳送给他的檀木簪,仔细端详着。这檀木簪质地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带着一丝怀念:“昔年在庆朝,束发必用玉簪。那玉簪温润剔透,触手生凉,插在发间,方能显出我读书人的气质。如今虽无玉簪,这檀木簪倒也清香,聊以慰藉我这思乡之情。”
他将檀木簪缓缓插入发间,固定好头发,束发的动作一气呵成。看着镜子中束发整齐的自己,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仿佛又回到了在庆朝的那些日子。他挺直了腰板,微微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孝经?开宗明义章》的内容,情不自禁地念了起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晨光的笼罩下,回荡在整个房间里,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感染力。
这时,李芳端着早餐走了进来。她穿着一身休闲的现代装,手里端着一盘面包、牛奶和水果,看到苏明远对着镜子正襟危坐地念《孝经》,不禁愣了一下,随即忍不住笑出了声:“我说苏大才子,你这每日束发念《孝经》的习惯,可真是独特啊!要是直播出去,保准能圈一大波粉,说不定还能成为热门话题呢!”
李芳把早餐搁在桌上,热气腾腾的豆浆、外皮金黄酥脆的油条,还有精致的小笼包,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苏明远走到桌前,看着这些现代的食物,微微皱了皱眉头,眼神里透着一丝好奇与犹豫。
他先端起豆浆杯,学着李芳之前的样子,轻轻吹了吹,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豆浆的醇厚口感在舌尖散开,他的眼睛亮了一下,点头称赞道:“这豆浆细腻香甜,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说着,又喝了一大口。
接着,他拿起一根油条,仔细端详着,心里琢磨着这模样奇怪的食物该怎么吃。他试探性地咬了一小口,“咯嘣” 一声,油条的酥脆让他有些惊喜,脸上露出了笑容:“嗯,口感酥脆,只是这吃法,还真是新奇。”
他一边咀嚼,一边含糊不清地说着。
吃小笼包的时候,苏明远可就闹了笑话。他看李芳用筷子夹起小笼包,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先吸汤汁,便有样学样。可他刚咬开,汤汁就溅了出来,溅到了他的脸上。他手忙脚乱地用手帕擦脸,尴尬地笑了笑:“这…… 着实有些出乎意料。” 李芳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苏明远也跟着笑了起来。
苏明远一边吃,一边向李芳打听这些食物的来历和做法,还不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油条,若是能搭配些清淡小菜,或许更合口味;小笼包的馅料若是再精致些,便更像我庆朝的点心了。” 李芳听着他的话,打趣道:“你这古代状元,还想改良现代美食呀!” 两人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了早餐。
苏明远听到李芳的话,微微睁开眼睛,转过头,白了她一眼,语气中带着几分严肃:“此乃修身之本,关乎孝道大义,岂可为博眼球而为之?你这想法,实在是有些浅薄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整理着自己的衣袖,动作不紧不慢,透着一股儒雅之气。
话虽如此,苏明远心里却泛起了一丝涟漪。他想起自己刚到现代时,在小剧场误闯献艺,凭借朗诵诗词和展示书法才艺意外走红。或许,真的可以像李芳说的那样,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孝经》里的智慧。他在心里暗自思忖:“这现代社会虽与庆朝大不相同,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道理却是相通的。我若能借此机会,让更多人知晓《孝经》的智慧,也算是一件善事。” 想到这里,他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