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比武助兴(1 / 2)

北海郡治,都昌城府衙之内,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喧嚣尚未散去。

孔融端坐主位,这位饱读诗书、素有清名的太守,此刻脸上却难掩疲惫与后怕,但更多的是感激。

他举起酒盏,朝着下首的刘备深深一揖。

“玄德公高义,危难之时,不远千里,兴义师相救,融,铭感五内!”

刘备连忙起身,双手虚扶,脸上带着他标志性的温和笑容。

“孔北海言重了,同为汉臣,守望相助,乃分内之事,何足挂齿。”

孔融又转向一旁的太史慈,目光中满是欣赏与慰藉。

“此番若非子义奋不顾身,冲出重围,奔走求援,都昌阖城百姓,恐已遭荼毒。子义之功,亦不可没!”

太史慈起身,抱拳回礼,声音依旧带着一丝沙哑,却透着刚毅。

“太守谬赞,慈不过尽匹夫之责罢了。”

几番推盏换杯,气氛渐渐热烈。

孔融看着英气勃发的太史慈,抚须赞道:“近日得见子义这般壮士,真乃北海之幸,亦是融之大幸!”

刘备、关羽、张飞皆含笑点头,表示赞同。

太史慈面上虽显谦逊,目光却不自觉地扫过席间,最终落在了赵云身上。

赵云安静地坐在那里,身姿挺拔,亮金龙鳞甲在厅堂灯火下流淌着淡淡光泽,与周围的热闹相比,显得有些沉静。

太史慈抱拳,转向刘备,好奇地问道。

“早年便听闻玄德公麾下有关、张两位万人敌的虎将,‘三英战吕布’更是天下传扬。却不知,何时又得此一位气度不凡的少年英杰?”

他这一问,立时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向了赵云。

孔融更是面露惊奇。

方才城外大战,关羽斩将夺旗,张飞、太史慈冲锋陷阵,皆是勇不可当。

唯独这位身披奇异宝甲的年轻将军,似乎一直护在刘备身侧,并未有太多展露身手的机会。

此刻听太史慈这位亲历沙场的猛将主动问起,孔融不由对赵云高看了一眼,也顺势问道。

“这位少侠是?”

赵云闻言,立刻起身,抱拳一礼,声音清朗。

“在下常山赵云,字子龙。”

刘备接口,脸上带着欣赏的笑意,为他介绍。

“呵呵,子龙乃是前些时日,由翼德引荐,方才加入我军。枪法高超,实乃少年英雄。”

孔融捻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今日大破贼军,已是一大喜事。”

“如今趁此大喜,又恰逢子龙、子义二位少年英豪齐聚于此,不知可否请二位切磋一番,为我等助兴?”

此言一出,赵云与太史慈不约而同地对视了一眼。

彼此眼中,都看到了一丝跃跃欲试的战意。

两人随即转向孔融,齐齐抱拳。

“遵命!”

“谨遵府君之命!”

刘备眼中也露出饶有兴致的神色,他也想看看,这位新得的爱将与同样勇武的太史慈,究竟技艺如何。

关羽依旧端坐,目不斜视,仿佛对这场比试的结果并不十分关心,只是那微抚长髯的手指,似乎比平时慢了几分。

张飞则双眼瞪得溜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蒲扇般的大手“啪”地拍在案几上。

“好!好!这下可有热闹看了!”

他可是见识过赵云枪法的精妙,也亲眼目睹了太史慈的神射与勇武,知道这绝对是一场龙争虎斗。

赵云与太史慈率先站起,向孔融与刘备等人行了一礼,便并肩向厅外走去。

府衙后院,空间开阔。

孔融与刘备、关羽、张飞也移步跟了出来。

下人们手脚麻利地将酒食案几搬到院中廊下,四人重新落座,目光聚焦在院中相对而立的两人身上。

夜风微拂,吹动着两人的衣袂与发丝。

赵云与太史慈相隔数步站定,再次抱拳相对。

气氛,在无声中变得有些不同。

赵云右手一晃,那杆通体银亮、枪头似有寒芒流转的龙胆亮银枪已握在手中。

太史慈则双手一分,背后那对交叉的短戟已被他取下,握于掌心,戟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赵云枪尖微垂,开口道。

“子义兄,云擅使枪法,手中这杆枪名曰‘龙胆亮银枪’,长一丈二,还请小心!”

“好!”

太史慈赞了一声,双戟在手中灵活地转了个圈,发出轻微的破空声。

“子龙兄,慈擅用戟,手中这对短戟名曰‘双月戟’,各长七尺,合则丈四,亦不可小觑!”

“好!”

赵云亦回赞一声。

两人各自摆开了架势。

赵云左脚微撤,枪身斜指,做了一个起手式。

“请!”

太史慈也不推辞,低喝一声,身形猛然启动,如猎豹般扑向赵云。

他右手短戟在前,正握,自下而上斜撩;左手短戟在后,反握,紧随其后,角度更为刁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