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觉醒:数据风暴中科学家的讨论(1 / 2)

气候边缘 寒箫冷月 1139 字 4天前

尽管李墨飞与赵东浩拍摄的拜迪沙暴前奏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全球的热议,然而,结果却只有四个字:“有个卵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他们依旧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科学界的质疑,更来自于他们对未来的深切忧虑。每一次极端天气的报道,每一份气候数据的更新,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时间不多了。

就在此时,阿米尔博士向他们发出了请求,希望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分享他对气候危机的看法。阿米尔博士在拜迪一所着名大学担任气候科学教授,是一位在国际气候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研究者。他曾在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工作,参与了多项全球气候变化项目的课题研究。他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分析,还包括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现象。他还担任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气候顾问,帮助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战略,他的专业意见被广泛采纳,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气候政策。

阿米尔博士最近在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时,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数据。他意识到,眼前的极端天气只是一个预兆,未来将会出现更加严重的自然灾害。当他看到林然与王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系列短视频以及对拜迪沙尘暴的预测结论时,他对林然和王浩的工作表示赞赏,认为他们在引发公众关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因此希望能与他们一起探讨应对气候危机的策略。

30分钟,仅仅30分钟,阿米尔博士就出现在李墨飞与赵东浩的实验室里。

阿米尔博士推开实验室钛合金门的瞬间,波斯湾特有的腐殖质咸腥涌入洁净空间。他驼绒大衣下摆沾着的红树林孢子在人工光源中突然萌发,细若游丝的菌丝沿着防静电地板蔓延,竟在量子计算机散热口处绽放出微型蓝藻花——这个来自沙漠的气候学家,本身就像移动的生态样本库。

“三小时前,阿布扎比光伏矩阵出现幽灵充能现象。”他摘下贝都因式防风镜,露出被沙暴侵蚀的眼角纹路,“在零光照沙尘天气中,太阳能板接收到了相当于正午时分的辐射量。”沾着纳米级铁砂的存储器被插入全息台,阿拉伯半岛的三维投影立即裹上不祥的紫红色光晕。

赵东浩的量子气象模型突然开始自主迭代,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数据与撒哈拉地下水脉在算法中疯狂纠缠。李墨飞注意到投影边缘闪烁的玛雅太阳历符号,那是他上周刚导入的古典气候数据库水印。“电磁暴正在改写气候系统的底层逻辑。”他手指穿透全息投影,扯出一串异常湍流系数,“这些数值……根本不该存在于碳基生物主导的星球。”

阿米尔从大衣内袋取出努比亚黑陨石打磨的数据密钥,古老的星轨刻痕与量子接口完美契合。当公元前3000年的尼罗河汛期记录灌入系统,实验室的仿生绿藻墙突然集体转向,呈现出植物智能特有的恐惧应激反应。

“看看这个。”赵东浩将激光显微仪对准阿米尔衣领处的盐晶,400倍放大下显现出完美的截角二十面体结构,“波斯湾盐雾里掺杂着人造凝结核,这是典型的气象干预痕迹。”他的语音助手自动调出冷战档案,1947年苏联“宙斯计划”的雪花状纳米颗粒与当前样本高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