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征程(1 / 2)

《姬黎明:对学习的热爱与坚持》

姬黎明站在即将离开的熟悉之地,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他是一个对学习充满热忱的孩子,在这个面临转变的时刻,学习依然是他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

姬黎明小心翼翼地向妈妈林枫提出一个请求。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对妈妈说:“妈妈,我能不能求求您,给借书的那家说说,让我把旧课本带走呢?我以后会想办法再还给他们的。”他的声音虽轻,却充满了坚定。那些旧课本对他来说,就像是亲密无间的伙伴,陪伴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实在舍不得与它们分离。

林枫看着自己的这个大孩子,心中满是欣慰。她看到了姬黎明对学习那股子热爱劲儿,就像一颗种子,在姬黎明的心中深深扎根,不断生长。于是,林枫毫不犹豫地答应去和借书的人家沟通。

当林枫向那家人说明来意后,那家人的反应十分爽快。他们面带微笑,真诚地说道:“旧课本已经没有用了,孩子这么爱学习,你让他随便拿去,而且不用还了。”这简单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姬黎明的心。

姬黎明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种喜悦比他得了奖状还要强烈。奖状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认可,而这些旧课本则是他通向未来知识世界的桥梁。

他知道,开学后就要转学到新学校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必须让新学校的老师看到他对学习的态度。所以,他依然每天沉浸在预习功课的乐趣之中。他认真地翻阅着那些得来不易的旧课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探索,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只有知识的光芒在他眼前闪耀。

姬黎明憧憬着未来在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他想象着自己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周围是一群同样热爱学习的同学,大家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书中的知识,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他渴望在新的老师的教导下,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无论是深奥的数学公式,还是充满诗意的文学篇章。他幻想着自己在新学校的图书馆里,穿梭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如同置身于知识的宝库,随手拿起一本就可以沉浸其中。他知道,前方可能会有挑战,但他坚信自己对学习的热爱会像灯塔一样,照亮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在新的学习旅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去实现自己心中那些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姬黎明就像一个执着的追光者,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会放弃对学习的热爱与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知识的渴望,这种态度无疑会在他的学习之路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姬黎明:求学路上的坚定与离别》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氛围,孩子们都聚在一起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然而,姬黎明却宛如这热闹场景中的一股清流,他依旧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对他而言,时间是如此宝贵,他不想将其浪费在玩耍之上。而且,他刚刚来到这个新地方,与周围的孩子都很陌生,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看书的选择。

弟弟却与他不同,弟弟的心早已被外面玩耍的热闹场景所吸引。可是,姬黎明不去,弟弟一个人也缺乏出去玩耍的勇气,只能在一旁时不时地向外面张望。

就这样,新年在热闹与宁静的交织中过去了。姬黎明迎来了新的任务——去学校开转学证明。当他把转学的想法告诉班主任高老师时,高老师瞬间就懵住了,仿佛这个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过了好一会儿,高老师才回过神来。

高老师深知姬黎明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学生,他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在班级里都是名列前茅的。他就像一颗充满潜力的种子,在学校这片土壤里正茁壮成长。高老师实在不忍心看到这样一颗好苗子就这么离开,于是她心急火燎地跑去校长办公室。

高老师冲进校长办公室,连门都没顾得上敲,气喘吁吁地说道:“校长,姬黎明要转学了,您可一定要想想办法留住他啊。”校长抬起头,一脸惊讶,问道:“怎么好好的要转学呢?”高老师定了定神,焦急地解释道:“校长,您是知道姬黎明这孩子的,他学习特别刻苦,成绩一直都非常好。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每次上课都全神贯注,课后还总是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他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着知识的水分。”

校长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认可。高老师接着说:“他不仅自己学习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有一次,班上有个同学数学遇到了难题,怎么都解不出来,都快急哭了。姬黎明主动过去,耐心地给他讲解,从解题思路到每一个步骤,讲得特别细致,直到那个同学完全理解为止。他在咱们学校就像一个小太阳,散发着积极向上的光芒,带动着身边的同学一起进步。”

高老师越说越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了:“而且,这孩子品德也非常好。有一次在校园里捡到了一个装有不少钱的钱包,他毫不犹豫地就交到了教务处。他这种拾金不昧的品质,是多么难得啊。他是我们学校的骄傲,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如果他转学走了,这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啊。”

校长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高老师,我理解你的心情,姬黎明确实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是,他家里没有了顶梁柱,生活紧迫,这也是他家庭的无奈之举啊。”

高老师赶忙说道:“校长,我知道他家的情况很困难。但是我们学校能不能给他提供一些帮助呢?比如给他减免一些学杂费,或者设立一个专门的助学金之类的。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么优秀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失去在我们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啊。”

校长无奈地摇了摇头:“高老师,你说的这些我们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学校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而且他家庭的困难可能不是我们学校能完全解决的。他转学也许是他家庭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高老师的眼神里满是不舍与期待,她继续努力劝说着:“校长,姬黎明这孩子很有潜力,他将来一定能为学校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只要他能留在咱们学校,我相信他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学校对他的期望。我们再想想办法,哪怕是发动全校师生为他捐款,也要把他留下来啊。”

校长听了高老师的话,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他知道高老师说的都是事实,姬黎明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学生。但是,现实的困难摆在眼前,他也很无奈。过了一会儿,校长缓缓地说:“高老师,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这件事情不是我们单方面能决定的。他的家庭有自己的考虑,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决定。”

高老师知道再怎么劝说可能也无法改变这个结果了,但她的心里还是充满了遗憾。

随后,校长缓缓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支钢笔,递给高老师,说道:“请你把这支钢笔转交给姬黎明,就说这是学校赠送给他的礼物,希望他继续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支钢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礼物,更像是学校对姬黎明的殷切期望与祝福,它承载着学校对姬黎明未来的无限期许。

高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姬黎明身边,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十分不舍地对姬黎明说:“以后有时间回到母校来看看。”然后,她把钢笔递给了姬黎明。姬黎明小心翼翼地把钢笔装在书包里,又将转学证明也放进书包。在临走的时候,他朝着高老师深深鞠了一躬,那深深的一躬里包含着他对高老师和学校的感激与敬意。随后,他含着眼泪转身就走了,只留下一个坚定又略显孤单的背影,向着新的求学征程迈进。

姬黎明在生活的压力下选择转学,他在新年的氛围中坚守学习,在离别之际展现出对老师和学校的感恩。他的故事就像一首充满力量与温情的歌,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也要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师生之间那份真挚而又难以割舍的情谊。

《姬黎明:新征程的开启》

新的地方距离学校大约有十公里路程,这在现代看来是一段不短的距离,可在姬黎明所处的那个年代,这似乎只是一段需要用双脚去丈量的路途。姬黎明就这样背着书包,迈着坚定的步伐,独自步行在这条通往家的道路上。那个时候的社会比较安定,人们的内心也充满着质朴与纯真,所以姬黎明毫无畏惧地走着,他的背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孤独却又充满力量。

一路的风景从他身边掠过,他的思绪或许还停留在刚刚离开的学校,那些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他曾经在校园里度过的点点滴滴。但他也清楚,前方是新的开始,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第二天,姬黎明又踏上了新的旅程,这次是去新的学校报名。他怀揣着转学证明,那是他进入新学校的敲门砖。教务处的老师接过他的转学证明,仔细阅读之后,眼中流露出一丝惊喜。他们深知姬黎明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从他的过往成绩和老师的评语中就能看出。于是,教务处毫不犹豫地把他分在了三年级一班。

教务处主任还特别强调说:“一班可是我们学校最好的班级,那里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生。而且啊,班主任肖老师也是学校的优秀班主任,教学经验丰富,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姬黎明听后,心中满是感激,真诚地说道:“谢谢!”

随后,姬黎明便去找班主任老师了。教务处主任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不禁自言自语起来:“这个肖老师又得到一个好学生啊。”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对姬黎明的期待,对肖老师的信任,也预示着姬黎明在新的学校将会开启一段充满希望的学习之旅。姬黎明就像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即将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而一班这个优秀的班级就如同肥沃的土地,肖老师则是辛勤的园丁,他们将共同为姬黎明的成长提供滋养和引导。

姬黎明的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在面对生活的变动时,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走向未知。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心怀希望,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就一定能在新的天地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姬黎明:新学校的新机遇》

姬黎明怀着一丝紧张与期待,将教务处开的单子递给了肖老师。肖老师接过单子,目光落在上面的内容时,就像是一位寻宝者发现了珍贵的宝藏,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整个人马上就来精神了。

肖老师深知,从姬黎明之前的学校经历来看,他必定是一个有着优秀学习能力和责任心的孩子。于是,肖老师微笑着对姬黎明说:“你在原来的学校是学习委员,这说明你在学习上不仅成绩优异,还具备帮助他人、带动班级学习氛围的能力。你要是愿意的话,在咱们这个班级还可以继续当学习委员。”

姬黎明听到这个消息,眼睛一下子瞪大了,那眼神里满是惊喜与激动。在他的心中,学习委员这个职位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是他能够继续在学习道路上发挥影响力的重要角色。他毫不犹豫地马上回答:“我愿意。”

肖老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温和地说道:“明天就要正式上课了,你要早点来,我再给你安排座位。一个好的座位对于学习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会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为你挑选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样你就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班级事务当中了。”

姬黎明恭敬而又充满活力地回答:“好的。肖老师!”这简单的对话,就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开始扎根。姬黎明在新的学校,即将重新开启他的学习之旅,并且是以学习委员的身份,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动力与使命感。

从姬黎明的这段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能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人。姬黎明在原来学校的努力与优秀表现,让他在新的环境中迅速得到认可,获得了继续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这也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我们在过去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和能力,当新的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紧紧抓住它,从而在新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姬黎明:新班级里的新位置》

第二天,阳光洒在通往学校的道路上,姬黎明牢记着肖老师的话,早一点就来到了学校。校园里还弥漫着清晨的宁静气息,同学们大多还没有到来。姬黎明看到三年级一班的教室门已经开着,那写着“三年级一班”的牌子在晨光中似乎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他深吸一口气,带着对新学习生活的憧憬,走进了教室。

就在这时,肖老师也到了教室。肖老师就像一位精心布置棋局的棋手,开始为姬黎明安排座位。肖老师考虑到姬黎明的学习委员身份以及他需要在班级里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给他安排在了正中间第三排右边的座位。这个座位就像是教室里的一个“黄金位置”,视野开阔,既能够方便姬黎明与老师互动,又能让他很好地关注到班级里的其他同学。

从这个座位的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肖老师的用心良苦。他希望姬黎明能够在这个新的班级里迅速融入,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姬黎明坐在这个座位上,仿佛能感受到肖老师对他的信任与期望。这个座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位置,更是姬黎明在新班级里开启新征程的起点。

对于姬黎明来说,这个座位就像是一把开启新旅程的钥匙。他坐在那里,周围是陌生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同学,前方是充满知识的黑板。他知道,自己即将在这里书写新的篇章,无论是学习上的努力奋进,还是作为学习委员对班级的积极贡献。这个新的座位,将见证他在新学校的成长与进步,也将成为他与新班级建立深厚情谊的重要见证。

姬黎明在新班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个座位就像是一个舞台的中心位置,等待着姬黎明在上面演绎出精彩的学习与成长故事。这也让我们明白,在新的环境中,每一个小小的安排都可能蕴含着无限的意义和希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这些机会,努力向前。

他坐在肖老师为他安排的正中间第三排右边的座位上,开始了他在新班级的学习生活。

在学习上,姬黎明迅速展现出了他的学霸风采。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眼睛紧紧地盯着黑板,如同一只敏锐的鹰捕捉猎物般不放过老师讲解的任何一个知识点。他的手就像安装了弹簧一样,只要老师提出问题,总是第一个高高举起。他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思维敏捷,让同学们钦佩不已。有一次,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复杂的几何难题,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沉思,有的皱着眉头,有的咬着笔头。而姬黎明略作思考后,便自信地站起来,一步一步地将解题思路清晰地阐述出来,那简洁而又巧妙的解法让数学老师都忍不住点头称赞,同学们也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作为学习委员,姬黎明更是尽职尽责。他主动组织了学习小组,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带领小组成员留在教室里复习当天的功课,预习明天的内容。他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无论是简单的字词拼写,还是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他都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有个同学语文成绩一直不好,对文言文更是头疼,姬黎明就专门为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从字词释义到句子翻译,再到文章的理解背诵,一点点地帮助他。在姬黎明的帮助下,这个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了显着

《姬黎明:在新班级的成长之旅》

姬黎明坐在新安排的座位上,心中满是对新学习生活的期待。周围的同学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好奇的目光不时投向他这个新面孔。姬黎明则报以友善的微笑,他知道,这是他融入新集体的第一步。

上课铃响了,第一堂课是语文。语文老师那生动的讲解仿佛带着姬黎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他像往常一样全神贯注地听讲,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重点。当老师提问时,姬黎明略作思考便举起了手,他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也让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肖老师在教室后面默默观察着,看到姬黎明如此积极地适应新课堂,心中更加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人。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开始围拢到姬黎明身边。有个调皮的男生好奇地问他:“你以前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呀?”姬黎明便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旧学校的校园景色、有趣的老师和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他的讲述让同学们听得入了神,仿佛跟着他的话语一同走进了那个陌生的学校。慢慢地,姬黎明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那种初来乍到的陌生感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