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沿海的赤潮发展极快,受地形和海浪的影响,赤潮藻的覆盖范围增长速度无法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但也在短短10天之后,覆盖了粤西和安南沿海全部区域,目之所及,已经是血红色的一片。
氤氲的毒气飘荡在赤潮藻的上方,形成了一片五颜六色的烟雾,遮蔽了人们的视线。
按照雨燕隐身侦察机采样分析的结果。烟雾中涉及的毒素已经超过200多种,涉及各种神经性、窒息性、糜烂性、血液性、刺激性毒气。
而且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毒性也在持续增强。
雨燕无人机在多次进入毒气范围取样后,机体的自修复智慧蒙皮还能勉强维持。
但是纳米级的LEd阵列和电致变色材料已经出现了被腐蚀的迹象,甚至开始影响其隐身性能。
在发现雨燕的光学隐身系统开始出现光影的闪烁和不稳定的情况,且机载智能开始频繁报错时,为了避免突然在官方面前露个大脸。
方大宝不得不将雨燕紧急撤回乌盟山脉移动基地进行保养,暂停了对沿海赤潮区域的探索。
而这时候,岸边的海藻已经堆积成了有8至10米高的海堤,海藻也早已不是漂浮在水面上薄薄一层,随波浪起伏的状态。
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赤潮藻,像是形成了一块新的陆地,厚度已经达到了一米以上。官方派出的探索队已经可以轻松的在赤潮藻上面行走。
在赤潮藻的缝隙之间,偶尔会有一些磷虾、藤壶、海星在死亡后被海浪挤了进来。
后来也开始渐渐出现一些海中的鱼类、水母、章鱼,也被夹杂在海藻之间,成为了赤潮的一部分。
它们是被赤潮藻夺取了水中的氧气而窒息死亡,或者就是死于赤潮藻的分泌的水溶性毒素。
这些被赤潮藻捕获的变异生物成了官方重要的研究对象,毕竟海中的探索活动危险性越来越高。
而且经常会受到不明生物的袭击、干扰,探索的频率和范围都被大大压缩,能获得的资料非常有限。
赤潮藻产生的毒气虽然也很危险,但在陆地上的活动毕竟要方便很多。
只要加强防护措施,控制进入毒雾的时间,避免太过深入毒气,每次探索总能捡到一些收获,类似赶海,只是现在没人开直播。
这些变异生物在赤潮和海水之间活动,在毒素、缺氧的环境,以及Z核酸的影响下,其变异方向受到明显的诱导。
从依靠腮丝内的毛细血管提取逆流水中的溶解氧,进行呼吸交换,开始逐渐进化出简单的气囊结构,兼具浮力调整与空气呼吸功能。
其表皮开始明显增厚,毛细血管增加,使它们可以利用表皮内的毛细血管进行辅助呼吸。
这使得在赤藻的周围,开始陆续出现上浮至水面的活跃鱼群。
曾经的蓝星上,水中生物用1500万年才进化出了肺,从鱼类进化到两栖动物,开始从水生向陆生过渡。
但现在,在多重影响下,仅仅用了几十天,它们就要走完了这一阶段了。
当方大宝完成雨燕无人机的修复,并将其重新派回粤西沿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