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曲径通幽的回廊,檐角铜铃在秋风中发出清响。谢恒走在最前,腰间短刃随着步伐轻晃,目光警惕地扫过每个转角。
推开帐房木门的刹那,浓重的墨香混着陈酿气息扑面而来。如山般魁梧的常无怒正盘坐在地,膝头搁着柄寒光凛冽的阔剑,见三人进来,他 \"嚯\" 地起身,抱拳时带起一阵劲风:\"谢兄,如何了?\"
\"事不宜迟,先议要紧。\" 谢恒三言两语将马怀洛、李若云与常无怒相互引荐,随后掀开里间暗门。四人踩着石阶下行,潮湿的霉味中,一座铺满舆图的密室豁然显现。
谢恒指着墙上的漕运路线图,指尖重重落在标注码头的红点:\"今夜子时,青蛟帮五艘粮船将从漕运入京。蓬莱剑宗需派三百精锐在码头接应,重点盯防城西暗桩。\"
他转向李若云,目光如炬,\"李大人,户部通行令能否即刻办妥?\" 李若云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十份盖着朱砂大印的文书。纸张边缘还带着新鲜折痕,墨迹未干的 \"户部侍郎李若云\" 字样在烛火下泛着红光。常无怒伸手接过时,腕间扫过烛台,火苗猛地蹿高半尺。
五个月前,京都粮食告急的消息迅速蔓延,街头巷尾尽是百姓抢购粮食的慌乱身影,粮价一日三涨,不少粮铺门口甚至发生了争抢斗殴。
就在局势濒临失控之际,一道圣旨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 李若云,这位向来以铁面无私着称的刑部能臣,突然被调任户部,接手这烫手山芋,摇身一变成了户部侍郎。
消息一出,满朝哗然。有人说这是皇帝对李若云能力的绝对信任,毕竟他在刑部任职期间,经手的大案要案不计其数,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强硬的手段,不知扳倒了多少权贵,整治起混乱的粮政想必也不在话下;也有人暗自揣测,觉得皇帝这一举动背后藏着更深的心思。
毕竟粮食乃是国之根本,京都作为都城,粮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在这敏感时刻将李若云调离熟悉的刑部,安插进户部这个利益纠葛盘根错节的部门,很难不让人怀疑,皇帝是不是想借他的手,达成某些不可言说的目的,又或是想将他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平息这场粮食危机的 “替罪羊”。
而李若云本人,在接到调令时,只是沉默着接下圣旨,那双常年阅尽世间黑暗的眼睛里,看不出一丝波澜,没人知道他心中究竟在盘算着什么。
马怀洛上前半步,压低声音:\"粮食离港后,蓬莱的兄弟跟着我府上的马车。\" 他从怀中掏出张泛黄的路线图,指尖划过京都街巷,\"遇到巡城司,出示文书便可,万不可发生任何冲突。\" 说着又摸出个锦盒,十枚刻着螭纹的青铜令牌泛着冷光,\"这是齐王府令牌的仿制品,虽瞒不过内廷,但糊弄粮商足够了。最后三车粮食,务必神不知鬼不觉送进齐王府城西的私仓。\"
常无怒将令牌、文书、路线图依次收好,忽然咧嘴一笑。 他双手抱拳,朝着三人重重一揖,转身时顺手拎起无鞘阔剑,寒芒映得满室皆寒。密室外,梆子声恰好敲过三响,预示着离行动开始只剩两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