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兵仗局时期一般,他依旧亲自参与,即便是繁重琐碎的体力活也不避嫌,撸起袖子就干。
起初,工匠们看到这位高官与他们同甘共苦,都紧张得手足无措,干活时格外谨慎,生怕出错惹怒上司。
然而,李伟的行为令他们十分诧异,他对待下属的态度与某位严厉的老者截然不同。
即便工匠犯错,他也只是耐心指导,多次教导未果才可能稍作呵斥,绝无其他苛责。
------------
日子久了,匠人们也慢慢适应了,知道这位李侍郎是个好官,心中满是感激。
徐勇等人因李伟每日必至,再也不敢随意责罚匠人,之前被克扣的口粮,现在也悄悄补上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匠人们逐渐习惯,在李伟面前也不似从前那般胆战心惊,饮食改善后,也没有挨打了,工作起来比以前积极多了。
韩宜可时常前来视察李伟的工作,见他确实尽职尽力,对他有了不少改观,只是李伟折腾许久,一把刀剑都未造出,他还是急得不断催促。
李伟不予理会,继续按自己的节奏行事,一切井然有序。
这些时日,韩宜可俨然成了李伟的“闹钟”,每天按时提醒他早朝,李伟无奈,便外出躲避,可老朱从中捣鬼,将他的行踪泄露给韩宜可,无论他躲到哪里,韩宜可都能找到。
最终,李伟只能接受现实,告别朝九晚十二的生活,改为天黑就寝,凌晨早起。
这天,徐勇突然来访,李伟正检查炼焦炉,双手满是污垢,用稍干净的手背擦了擦汗,身上也沾满了灰尘。
这些日子他特意备了几套粗布衣在军器局,干活时就换下官服。
徐勇瞧见他这般模样,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但随即隐去。
“侍郎大人,咱们军器局的钱粮快要告罄,我去户部支取,他们却说咱们近来花费过多,不予支取,您看该如何是好?”
李伟皱眉:“不给?有何依据?这是陛下批准的。\"
“这……他们并未明确拒绝,只是说忙不开,让我们等候。\"
“岂有此理!我等得起,陛下能等吗?哼!”李伟愤怒地甩手扔出一把小铲子,转身离去。
徐勇接住脏兮兮的铲子,嫌弃的表情浮现,赶忙递给旁边的一位工匠。
李伟换回官袍返回工部,召来了孙建和关子明这两个闲人。
孙建是真的闲散,他的差事全被李伟揽去了,而关子明还有事务在身,他是虞衡清吏司的郎中,李伟顾及不到的部门皆由他负责,屯田清吏司的姜守清更是从未打扰过李伟,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有事亦不求。
相较李伟这般亲力亲为的官员,这两人自然清闲许多。
“户部那边一直拖着不肯拨款,大家想想办法吧?”李伟率先发话,他对户部的人不熟,也不打算亲自去要钱,毕竟他在朝堂上不受文官喜欢。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这事他们早有耳闻。
徐勇之前已经多次跑到户部交涉,后来实在没辙才来找李伟商量。
毕竟军器局只是工部下面的一个小单位,不可能一有问题就劳烦侍郎大人亲自出面。
“大人,我们也曾去过户部询问,但他们总以各种借口拖延,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
不如请大人亲自试试?”关子明小心翼翼地试探。
眼前这位侍郎大人可不是好惹的,前几天孙建接连被打了两次,那叫声简直传遍整个衙门。
“大人,我们确实已经尽全力了!”孙建哆哆嗦嗦地说,他已经跑了两三趟户部了。
“放肆!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要你何用!”李伟一声呵斥,吓得孙建赶紧低下头连连认错。
“再不去跑一趟,拿不回钱就等着屁股开花吧!”李伟模仿某位老者说道。
孙建听后脸色变得极其难看,这事儿还得怪李伟,他得罪了满朝文武,现在这些人自然会给他添堵。
以前兵仗局由内廷管理时,李伟怎么闹都没关系,但如今到了工部,办事需要和其他部门打交道,而他与人处不来,因此处处碰壁。
李伟虽然派孙建再去户部一趟,但他自己也没闲着,直接进宫向朱元璋求助。
这种麻烦事他不想自己费心,直接找皇帝解决就行。
武英殿内,朱标正在给朱元璋看一本奏折,说:“父皇,这些标点符号已在翰林院试用了段时间,效果很好,建议尽快推广。\"
朱标提到的正是李伟不久前献上的重要发明。
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先交给翰林院的学士们测试,大家都认为不错,这才决定推行。
“嗯,你写个奏章明天早朝时呈上来,到时候我在朝堂上宣布推广。\"朱元璋点头同意。
听到这话,朱标有些惊讶:“父皇,这主意是李伟想出来的,是不是该由他来提议更合适?”
标点符号可是件大事,甚至可能流芳百世,朱标不想夺取别人的功劳。
“哼,若是你提出这个建议,群臣必然欢呼称颂,称太子英明;但如果换作那个人提出,说不定就被骂作奸邪之语了。
到时候推行起来定会遇到重重阻力。\"
朱标深知李伟在朝廷的地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听朱元璋这么讲,也只能点头附和。
终究朱元璋还是有私心,想将这美名留给长子。
“要不要跟李大人说一声?”
“不必,既然献给了咱们,怎么处理悉听尊便。\"朱元璋满不在乎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