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啲啲嘅绿草地》(粤语诗)
文\/树科
唔知心同身嘅比例
你知,佢知
唔好意思:我唔知……
唔讲咁大嘅大湾
嘟唔话咁大嘅花城
噈呢一大片石屎森林
我冇闻到几啖绿味
嘟冇睇到几啲绿地……
诶呀,真嘅喺冇心
边度仲会有肺……
《树科诗笺》2025.3.3.穗城珠江畔
《方言诗韵中的生态叩问》
—— 论树科《一啲啲嘅绿草地》的现代性表达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百花园中,树科的粤语诗《一啲啲嘅绿草地》宛如一株破土而出的野草,以独特的方言质地与深刻的生态哲思,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范式。这首诗以简洁而锐利的笔触,勾勒出都市人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生存困境,同时也折射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危机。当我们将其置于中国诗歌传统与现代性语境中进行观照,便能发现其蕴含的丰富诗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方言入诗:语言的在地性与诗性重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方言则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树科在《一啲啲嘅绿草地》中大胆采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诗学自觉。粤语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方言之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承载着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诗人通过 “唔知”“噈”“嘟” 等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将日常口语转化为诗歌语言,使诗歌具有了鲜明的在地性特征。
这种方言入诗的创作方式,在诗歌史上并非先例。早在《诗经》时代,“十五国风” 便是各地民歌的汇集,方言的运用使得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现代诗歌中,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以浙江金华方言入诗,赋予诗歌质朴的情感力量;余光中在《乡愁四韵》中融入闽南语词汇,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文化底蕴。树科的粤语诗,正是对这一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方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普通话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啲啲嘅绿草地》中,粤语方言的使用使得诗歌更贴近生活,更具真实感。“唔知心同身嘅比例”“唔讲咁大嘅大湾” 等语句,以一种日常对话的口吻展开,拉近了诗歌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广州街头,与诗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然而,方言入诗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方言的局限性可能导致诗歌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理解障碍。但树科巧妙地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找到了平衡,诗歌中的方言词汇虽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通过上下文的语境,读者依然能够理解其含义。这种平衡既保留了方言的独特魅力,又保证了诗歌的可理解性,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