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迁都长安更始封王(1 / 2)

刘秀想了想说:“如此也好,长安离我们远,对我们的管控力不足,方便我们大展身手。对了,马武、王常、岑彭三位大哥呢?如今怎么样?”

朱佑回答说:“王常还在昆阳呢,他可是员虎将,可惜当时和伯升走的太近了,没得到重用。马武如今不在洛阳,应该是跟着李通在荆襄防御田戎、秦丰。岑彭就更惨了,自从那日跟朱鲔打长安,就被留在长安了。”

刘秀说:“如此说来是可惜了,这三位都是当年大哥帐下的悍将,如今却不能为我所用。”

朱佑说:“主公你也不用心急,此三人在刘玄那边都不得重用,早晚会归附你的。”

刘秀说:“嗯,你说得对。兄弟们这两个月好好养养精神,等明年开春,收复河北。”

再说回洛阳这边,二月初二,更始帝刘玄及百官,在三十万大军的护送下,浩浩荡荡,从洛阳迁都长安。

三月初,抵达长安,刘赐率长安官员东出六十里相迎。

要说这迁都长安,最受益的是长安的百姓。自己什么都没做,摇身一变成了都城的市民,这一辈子可就算是吃喝无忧了。刘玄入城后,长安万人空巷,百姓们都聚在道路两侧看新皇帝。

刘玄走过之处,百姓高呼万岁,他们打心眼里高兴,为这位推翻王莽暴政的帝王欢呼。

可刘玄坐在龙辗之上,一动不动,面无表情的看着前方,如同泥人一般。

长乐宫,大殿之中。

刘玄坐在龙椅上,看着面前又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又紧张的呆若木鸡。

刘玄心想此时自己总得说些什么,可这一路自己只顾着游山玩水,又没有提前准备,再加上如今一紧张,长了几次嘴,却始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突然,他灵机一动,开口说:“成国上公,你这一路可曾抢夺到什么好宝贝?拿给朕把玩把玩。”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朝堂上站着的有不少前朝官员,甚至还有王莽篡汉前汉朝的老臣,他们原想着能推翻王莽的一定是一代雄主,没想到迁都之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问抢到什么宝贝。

刘赐听完也是在心中暗自叹息,于是连忙出列说:“今日,我朝迁都长安,又回到了这片高祖定都的地方。朝臣仍旧各司其职,目前无具体职务的后面会陆续安排,望各位大臣,各位将军仍能恪尽职守,克己奉公。令大赦关中,除王莽亲属外,其他无论所犯何事,一律赦免。”

刘赐说完,又有许多大臣暗自摇头。若说这大赦天下,一般也得分个情况,像打斗伤人啊,仇杀啊,偷窃啊这种,赦免也就赦免了。可大牢之中还有好多十恶不赦的犯人,若是将他们也放出来,那自然又是为害一方。

李松站出来说:“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刘玄说:“爱卿有何事奏报?”

李松说:“我朝推翻王莽,重造大汉,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都是靠着陛下的圣明和大臣们的勇猛才有的结果。臣建议封赏功勋卓着的大臣王爵,来表彰他们的功绩。”

刘玄还没说话,朱鲔就站出来说:“不可!高祖曾斩白马与天下盟誓,‘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在我朝建立之初,已经封了很多没有功劳的侯爵,可那时是因为我们实力很弱小,为了拉拢人心不得已而为之。若是我们此时再违逆高祖之言,那就是背弃祖宗了。”

赵萌说:“大司马所言差矣,所谓非常之时,议非常之事。高祖当年与天下盟约的时候,已是天下大定,高祖建国之初不也封了好多异姓王吗?如今的情况和当时的差不多,所以有功之臣封为王是没有错的。我们可以先封王,等到儿子一辈的时候若没有擎天之功,可降为公,传到孙子一辈的时候再将为侯。所以说到底也不过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情,并不会对后世造成影响。”

朱鲔说:“不可,若是封王,是不是得给一国,纵观之前的王国,少则一郡之地,多则数郡。而且各封王又有自己的兵马,那将是祸乱之源。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一夜之间半个国家都被诸侯王攻占,仅吴王一人就出兵三十万。所以对于有功之臣,我建议可以给与更多的金钱封赏,而不是封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庙堂攘攘皆为名往。

此时王匡集团恨死了朱鲔,放在平时,一块肉谁吃都行,一壶酒谁喝都行。可这封王大事,关系着他们未来几十年,甚至子孙后代,没有人会再去理会这兄弟之情,众人心中大骂朱鲔是个憨大头。

此时的朱鲔真正的成了一位孤臣,有分量在朝堂说话的没有一个站在他这边,想站在他这边的都是自认为不够封王之人,可这些人又有什么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