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晋穆帝:司马聃(1 / 2)

司马聃:幼主沉浮,乱世中的东晋困局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建康城的皇宫深处,一场命运的转折正在悄然酝酿。年仅23岁的晋康帝司马岳病重不起,他望着襁褓中尚不满周岁的儿子司马聃,眼中满是忧虑与无奈。在权臣与门阀势力的注视下,司马岳最终立下遗诏,将皇位传给了这个懵懂稚子。同年九月,司马聃在众人的簇拥中,以不足两岁的幼龄登基,是为晋穆帝,年号永和,一场充满无奈与挣扎的帝王生涯就此拉开帷幕。

一、垂髫即位:太后临朝与权臣博弈

司马聃登基时,东晋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前秦、后赵等势力虎视眈眈;内部门阀士族把持朝政,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如此复杂的局势,对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因皇帝年幼,其母褚蒜子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

褚太后虽为女流,但在政治上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深知东晋的根基在于门阀士族的支持,于是采取平衡策略,重用何充、蔡谟等大臣,同时也不忽视庾氏家族的势力。然而,权力的天平很快因何充的离世而倾斜。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何充病逝,朝政大权逐渐落入会稽王司马昱与桓温手中。

桓温,这位掌控着东晋大半军事力量的权臣,野心勃勃。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他看准成汉政权内部腐败、国力衰弱的时机,上表请求西征。朝廷在一番激烈讨论后,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次年,桓温亲率大军,沿长江逆流而上,直逼成汉都城成都。在这场战役中,桓温的军队势如破竹,成汉皇帝李势虽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晋军的攻势。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成功灭掉成汉,这场胜利让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让东晋朝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时的司马聃,尚在深宫之中,对朝堂上的权力争斗懵懂无知。他每日在宫女和宦官的陪伴下玩耍,接受着皇室的礼仪教育,却不知自己的命运早已与东晋王朝的兴衰紧紧相连。

二、少年渐长:北伐与内耗的交织

随着年龄的增长,司马聃逐渐开始懂事。他在宫中时常听到大臣们谈论北伐之事,也看到母亲褚太后为了国家事务日夜操劳。在他十岁那年,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内部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征北大将军褚裒(褚太后之父)认为这是北伐的绝佳时机,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出兵。

朝廷经过商议,任命褚裒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北伐。起初,晋军进展顺利,前锋部队在王颐之的带领下进入彭城,威慑敌军;督护麋嶷也成功攻下邳。然而,在进一步深入时,褚裒派王龛、李迈率领的三千精兵在代陂遭遇后赵南讨大都督李农的猛烈攻击,几乎全军覆没。褚裒无奈之下,只能退兵广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这次北伐的失败,让司马聃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政治的复杂。他开始努力学习治国之道,阅读经史典籍,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真正掌控朝政,改变东晋的困境。但现实却让他倍感无奈,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依旧激烈,以桓温为首的权臣不断扩张势力,而以司马昱为首的皇室宗亲则试图制衡桓温,双方明争暗斗,内耗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