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决定性的垓下之战爆发。韩信设下十面埋伏,楚军屡战不胜,被困垓下。夜晚,汉军唱起楚地歌谣,楚军以为楚地尽失,军心大乱。项羽见大势已去,在帐中与爱妾虞姬诀别,随后率八百骑兵突围。退至乌江畔时,他拒绝了乌江亭长的渡载,自刎而死。
同年二月初三,刘邦在汜水之北称帝,建国号为汉。登基后的刘邦深知,打天下靠武力,治天下却需智慧。面对因战乱而凋敝的国家,他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上,他减免农民田租,将田赋定为十五税一,鼓励百姓开垦荒地;释放因战乱沦为奴婢者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号召流亡人口返乡,恢复原有田宅。为了充实人口,他还推出\"单身税\"政策,规定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每年征收五倍人头税。这些措施使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百姓生活逐渐安定。
在政治制度上,刘邦采取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策略。他既沿袭秦朝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在全国设立多个郡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又分封刘氏宗亲为诸侯王,形成\"郡国并行\"的特殊格局。这种制度设计,既吸取了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又避免了周朝分封导致的诸侯割据。
随着政权的稳固,刘邦开始着手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先后被铲除。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同年,彭越被人诬告谋反,被刘邦诛灭三族;英布因恐惧起兵反叛,最终也被刘邦亲自率军平定。这些举动虽然消除了潜在的威胁,却也让刘邦背负了诛杀功臣的骂名。
为了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刘邦在晚年与群臣订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盟誓时,他将白马之血涂在嘴唇上,目光扫过群臣:\"今日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违此誓者,天下共击之!\"这场盟誓确立了刘氏皇族的统治地位,构建起功臣集团与皇族共治天下的政治框架。
文化方面,刘邦废除秦朝\"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将六国贵族后裔迁徙至关中,促进文化交流。他还派陆贾着《新语》,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的治国理念,为儒家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在长安设立太学,聘请齐鲁大儒讲学,使儒家经典得以广泛传播。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时中箭受伤,病情日益加重。临终前,他躺在长乐宫的龙榻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市井无赖到开国帝王,无数的艰难险阻、权谋斗争一一闪过脑海。他深知,自己以一介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取天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为后世树立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典范。随着最后一丝气息消散,这位传奇的布衣天子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但他所建立的汉朝,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四百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其开创的诸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一直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