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待王家人反应过来,本地乡绅便勾结粮长,以“历年积欠”为由强夺了王家三十亩上等水田!
王母恼怒交加,一病不起,三、五便病故。
王父恼恨之下,与二儿子、三儿子去县衙告状。结果,状纸才送上,父子三人就被衙役打断了腿骨。
王父躺了半月便咽气,王家老二、老三见事不妙,果断提出与王靖断亲,都说家中的祸事因他而起。
王靖就是再迟钝,也反应过来,这不是孔家人便是那同窗好友指使人干的。没别的,既然整了他,就不想让他再有翻身的可能!
王靖倒也果断,不等对方再使手段,带着十二岁的长子,十岁的次子,以及两个女儿举家外逃,想去投奔箭山县的舅舅。
不曾想,路过屋陵县大木厂镇附近,一伙蒙面劫匪从林间窜出。
“秀才公,留财不留命!”匪首的刀尖挑走了装着银票的褡裢,王靖背上的箱笼也被抢走——里面正是他能证明良民身份的路引文书。
王靖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只得带着儿女躲进老鸦岭,采野果、挖草根度日。
他到底是个文人,读书多年,儿女还都幼小,如何在深山老林中活得下去?
没几日,小女儿饿极了误食毒果子,浑身起了红疹,高烧得直说胡话。大儿子设陷阱想抓兔子,却被兽夹伤了手。
最绝望的那天,王靖解下腰带系在老树上,就打算挨个吊死儿女,最后再自我了断。
一家人走个干净算俅儿,不再受这活罪了!
王靖一家人,正在抱头痛哭,商量着谁先上吊的当口,却远远听到商队驼铃声响。
那正是林凰堡商队返程。
领头的李原得到手下报告,说前面有个秀才模样的人,正领着全家上吊呢!
李原大嘴一咧,又好气又好笑,便找到了王靖。
询问了详情之后,李原一乐,“王相公,你别死了,跟我去林凰堡吧。”
“咱堡主最敬读书人,又见不得孩子受苦。既然你是府学秀才,有这一身本事到哪里不混口饭吃?”
王靖本就不想死,只不过儿女受伤、生病,磨得他一时想不开罢了。
既然有了活路,他欣然应了。
林雨竹可不管他的过往,这里收容的流民,哪个身后没点惨事?以她猜想,王靖投亲途中遇到的劫匪,怕也是孔家人派的。
既然王靖来到林凰堡,又是一肚子学问,林雨竹自然不能放过,便委他接替石和尚,担任学正一职。
王靖全家遭难,更是绝了科举念头,自是欣然接受。
既然堡内就有夫子,林家的孩子也不必跟村里的向夫子学了,全部都到林凰堡学堂识字读书。
另一人名叫常通,本是兴安所千户。奈何他剿灭一伙山贼有功,却被汉西知府参了一本,称他滥杀无辜。
廷议之后,朝廷行文将他撤职查办,还要追究责任。
幸好兴安知州与他交好,提前将消息递了过来。
常通只得携带家眷,和百来名甘愿一同逃亡的部下遁入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