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老百姓的血汗钱(2 / 2)

比如人头税,大人一百二十文,孩童二十五文。林家七口人每年要交六百五十文。

比如丁役银子六百文,驿站摊派通常是三百文到一千文,还有屋陵县摊派每户每年需缴两匹上好棉布。

安阳里不养蚕,自然是没有布的,便只能买布上交,通常又是六百文到一千文,端看时价如何。

林大桥为了贴补家用,在农闲时以砍柴卖柴为副业。一斤干木柴一文钱,他整年下来能卖个上万斤,收入十两银子。

但是,普通农户哪舍得买柴,林大桥以往都是挑干柴卖到镇上的柴店,百斤干柴要交十文商税,上万斤便要交一两银子税!

而且砍柴需要向官府交山泽税一两,不然被捉到或者被举报,罚银百倍,还要带到县衙打板子。

如今山被阳老太爷等几家包了,林大桥只需要交五百文例钱,干柴也由阳家以一文钱一斤收了,又省了一两银子的商税。

这可不是少交一千五百文钱的事,还省着挑到镇上的麻烦,能省下不少的时间哩。

不过,有利就有弊。

阳家已经放话了,清理完山上的枯木,要砍其他树林可就要交银子了。到那时,林大桥只能去其他家包的山上砍柴,距离相对就远些了。

除非他敢去野人谷,那里倒是无主之地,只要胆子大,尽管去砍柴,并没有人管,甚至官府也不理会。

林雨竹一盘算,林家其实收入不算少,三千斤粮食就价值二十四两银子,加上林大桥砍柴收入的十两,一年下来足有三十四两之多。

只是,去了各种赋税和口粮,年底能结余个五、六两银子而已。她嫁给肖卓这六年,林家少了六亩地的出产,就少收入了十二两银子。

怪不得她刚回娘家时,张氏煮白米饭那么心疼,原来是这几年日子过得太紧,只得用白米换成更便宜的杂粮,这才勉强度日。

林雨竹越想越是汗流浃背,只感觉脸上发烧。

原来自己这几年把娘家坑得这么惨,他们却还是对自己母女很好。这——这滋味实在是……

想明白这些,林雨竹哪里还坐得住,“大哥,你帮我去村里借网兜、鱼竿,山是阳家包了,但水潭在三山之间,他们没包吧?”

林大桥笑着摇头,“那水潭又小又深,自来也没见什么人钓到鱼虾,你要非去可千万注意些,潭水极寒,掉下去可不得了。”

林老头也连连点头,“嗯,大桥说的没错。说这话得有十多年了,向老九家的大小子,当时就仗着年轻火力旺,进那潭子摸鱼。”

“结果得了只老王八,炖汤享受了一顿,隔日就发寒一病不起,阳村医说是寒气伤到了心肺,足足治三个多月才好,花了十多两银子哩。”

“就算是治好了,也落下咳嗽的病根子,每年入了秋就咳个不停,不上三、五年就没了。竹子,你万万莫下那潭子。”

林雨竹笑道:“我用鱼竿钓钓看,哪敢下去?”

林大桥见她非要去,便到村中打渔为生的人家,拿了鱼竿、鱼篓回来,网兜没借到,毕竟人家每日都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