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顺着祠堂的青瓦檐角滴落,在石阶上敲出细密的声响。叶徽撑着一把素黑的油纸伞,站在斑驳的木门前,抬头望着门楣上已经褪色的匾额——\"叶氏宗祠\"。
这座祠堂藏在南方大学后山的老城区里,几乎被现代都市遗忘。若不是他在图书馆的旧地方志中偶然翻到一张民国时期的地图,根本不会发现这里还留存着一座与他前世家族同姓的祠堂。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灰尘在光线中浮动。祠堂内昏暗潮湿,香案上的烛台早已锈蚀,牌位东倒西歪,显然多年无人祭扫。叶徽缓步走入,指尖抚过积灰的供桌,心中莫名升起一丝熟悉感。
\"这里……和江南叶家的祠堂布局几乎一样。\"
他低声自语,目光落在正中央最大的那块牌位上。不同于其他牌位的木质腐朽,这一块竟是用上好的紫檀雕刻,虽经岁月侵蚀,却仍能看清上面鎏金的字迹——
\"叶氏第十七世孙,叶明远之位。\"
叶徽的手指猛地一顿。
叶明远——这是他前世的**三叔公**,在家族中掌管药材生意,也是教他医术的启蒙之人。
\"怎么可能……\"
他迅速扫视其他牌位,很快在角落里找到更多熟悉的名字:叶文澜(大伯)、叶静姝(姑母)……甚至在最下方,他看到了一块新得突兀的牌位——\"叶徽\"。
那是他自己的名字。
心跳陡然加快,叶徽一把抓起那块牌位,翻到背面,发现一行小字:
\"民国廿四年,殁于肺疾,年廿五。\"
——与他前世的死亡时间完全吻合。
\"这不是巧合……\"
他放下牌位,转向祠堂侧室的藏书架。那里堆满了泛黄的族谱和账册,大多已经被虫蛀得残缺不全。他快速翻检,终于在最后一排找到一本用油布包裹的册子,封面上写着《叶氏分支录·南迁卷》。
翻开第一页,一段文字跃入眼帘:
\"民国十二年,战乱频仍,叶氏主脉留守江南,次房叶明远携族中医书、秘方南迁,隐于岭南……\"
叶徽瞳孔微缩。
——这是**他家族的旁支**!当年战乱,三叔公确实曾带一部分族人南下避难,但后来失去联系,主家一直以为他们遭遇不测。没想到,他们竟在此地扎根,甚至留下了祠堂和族谱!
他继续往后翻,手指忽然停在一页记载上:
\"民国廿五年,叶明远临终前嘱托,若后世子孙有通晓'回阳针法'者,当授以《青囊补遗》,此乃叶氏不传之秘……\"
回阳针法——这正是叶徽前世所学的家传秘术之一,专治脏腑衰竭之症!
他呼吸微促,迅速扫视祠堂,目光最终落在香案下方的青石地板上。那里有一块方砖的缝隙格外整齐,像是经常被移动。
蹲下身,他用力掀开那块砖——
下方竟藏着一只生锈的铁盒。
盒盖已经锈死,叶徽用随身携带的银针撬开,里面静静躺着一本薄薄的绢册,封面三个褪色的字迹如惊雷般撞进他的视线:
《青囊补遗》。
——这正是叶家失传已久的医典!据说其中记载的方子能起死回生,但早在祖父那一代就已遗失。
叶徽的手指微微发颤,正要翻开,祠堂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谁在那里?!\"
一道手电光刺破昏暗,叶徽迅速将绢册塞入怀中,转身看去——
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站在门口,满脸警惕。看衣着像是附近的守庙人。
\"祠堂不对外开放,你怎么进来的?\"老人声音沙哑。
叶徽神色恢复平静,微微拱手:\"晚辈姓叶,偶然得知此处有叶氏祠堂,特来祭拜先祖。\"
老人眯起眼,上下打量他,忽然道:\"你刚才……是不是动了香案下的东西?\"
叶徽心中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整理了一下倒下的牌位。\"
老人沉默片刻,突然叹了口气:\"几十年了,终于有叶家的人回来……\"
他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把铜钥匙,递给叶徽:\"你既然找到了《青囊补遗》,就是明远公等的人。后院还有口箱子,你自己去看吧。\"
叶徽一怔,接过钥匙:\"您知道这本书?\"
老人摇摇头,转身走向雨中:\"我祖父是叶家的药童,临终前只说,将来若有人来取这本书,就把钥匙给他……其他的,我什么都不知道。\"
话音未落,他的身影已消失在雨幕中。
叶徽握紧钥匙,快步走向后院。在一间堆满杂物的偏房里,他找到了那只樟木箱。
箱子里,整齐码放着十几本手札、一套针灸用的金针,以及——
一张民国时期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年轻的叶明远站在药铺门前,身旁是一个穿西装的俊朗青年。
叶徽的指尖抚过那个青年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