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防控武器(2 / 2)

炉鼎(Np) 深仨品 1690 字 4天前

七天后,第一挺样枪终于组装完成。测试场上,这尊泛着蓝光的钢铁巨兽让所有围观者屏住了呼吸。但随着陈长安一声令下,\"咚咚咚\"的闷响只持续了五发就戛然而止——炽热的弹壳卡死在枪膛里,差点把射手的脸烫伤。

\"后坐力缓冲不足...\"陈长安检查后发现复进簧已经变形,\"需要更强的弹簧钢。\"

\"可咱们最好的材料都用上了...\"老王急得直揪头发。

一直默默旁观的林小曼突然开口:\"我在北平读书时参观过铁路工厂,他们用多层弹簧叠加来增加弹性系数...\"

这个建议立了大功。工人们将五层汽车板簧叠加,用铁箍固定,再经过特殊热处理。改进后的样枪再次试射时,\"咚咚咚\"的连发声如同死神的敲门声,300米外的土墙被打得千疮百孔。

但连续射击三十发后,枪管开始发红冒烟。\"冷却!必须解决冷却问题!\"陈长安摸着烫手的枪管皱起眉头。

最终的解决方案颇具匠心——在枪管外加装双层铁套管,中间注水,顶部接竹管用来补充蒸发的水分,底部开个小孔让蒸汽排出。战士们戏称这是\"茶壶式冷却法\"。

两个月后的验收仪式上,十挺被正式命名为\"红星\"的双联高射机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挺枪旁都立着两名经过特训的射手,他们是从全团两千多人中选拔出的眼神最锐利、反应最敏捷的小伙子。

测试用的木桶被巨型弹弓弹射到百米高空。\"咚咚咚\"的齐射声中,木桶还未到达最高点就炸成了碎片。观礼的军民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许多老人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磕头。

(4)死亡陷阱

精心设计的陷阱在五天后布置完成。陈长安亲自选址——在废弃的老兵工厂原址搭建了大量假目标:用茅草和木板搭建的\"厂房\"里点着冒烟的炭盆;树桩伪装的\"大炮\"故意露出金属反光;甚至安排了十几个战士假扮的\"工人\"在固定时间出入。

情报很快通过内线传到了日军耳中。五月十八日清晨,观察哨报告发现日军侦察机异常活跃。中午时分,了望塔上的哨兵突然摇响了警钟——东北方向出现了十六个黑点!

\"各就各位!\"陈长安通过临时架设的电话线下达命令,\"等他们进入最佳射程再开火!\"

十六架九七式轰炸机分成四个编队,傲慢地降低高度准备投弹。领队的长机甚至嚣张地摆动机翼,向假目标俯冲扫射。透过望远镜,陈长安能清晰看见飞行员脸上轻蔑的笑容。

\"开火!\"

十挺\"红星\"同时喷出火舌,天空瞬间被交织的弹道切割得支离破碎。第一波齐射就有三架敌机拖着浓烟栽向山涧。日军飞行员乱作一团,有的急忙爬升,有的胡乱投弹,队形彻底崩溃。

\"咚咚咚\"的射击声中,又一架轰炸机凌空爆炸,燃烧的铝片像烟花般四散飞溅。跳伞的飞行员还没落地,就被愤怒的村民围住——他们中许多人的亲人就死在日军的轰炸中。

十五分钟的血战如同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当最后两架伤痕累累的敌机狼狈逃窜时,地面上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战士们冲出战壕,将帽子抛向空中,许多人相拥而泣。

清点战果时,共击落敌机十四架,俘虏跳伞飞行员七人,缴获完好的航空机枪六挺、航空电台三部,还有标注着华北各根据地详细位置的绝密作战地图——这份情报的价值无法估量。

庆功宴上,炊事班杀了两头猪,每人分了小半碗地瓜烧。陈长安却独自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凝视着远方渐渐暗沉的天际线。

\"团长,咱们赢了!\"张大彪兴冲冲地跑来,手里还端着酒碗。

陈长安轻轻摇头:\"这才刚刚开始。冈村宁次吃了这么大亏,必定...\"他的话被匆匆赶来的赵刚打断。

\"审讯结果出来了!\"赵刚脸色异常凝重,\"那些飞行员交代,日军正在石家庄附近秘密研发一种'特种弹',说是能让整片地区寸草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