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宫”轨道综合空间站那庞大的钢铁迷宫之中,并非所有人都直接参与到那艘划时代的原型舰的建造工程里。
然那些负责空间站日常维护、科学实验、后勤保障或其他任务的其他数百名驻站人员,也同样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内部监控系统或偶尔的舷窗眺望,热切地关注着那座巨大的环形造船厂内每一个细微的进展。
没有哪一个身处这片星海前哨的人类,不会因为亲眼见证人类文明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战舰从无到有、逐渐成型而感到发自肺腑的、近乎欣喜若狂的激动!
那是一种混杂着民族自豪感、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文明突破自身极限之可能性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空间站里那些资历最老、选择留在这片离家最远也离梦想最近的地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起步到辉煌全程的驻站老航天员们,也因为整个空间站内这股热火朝天、充满了乐观主义与积极向上精神的“大建”氛围所深深感染,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许多,眼神中重新焕发出年轻时的光彩,看上去仿佛真的年轻了好几岁。
在这艘代号为“鸾鸟”(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中象征祥瑞与开拓的凤凰类神鸟)的原型舰紧锣密鼓的建造期间,为了妥善解决一个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即如何让“天宫”空间站有限的居住空间,能够容纳下那些即将作为首批船员登上“鸾鸟”号的、数量可观的预备驻站人员,这些人需要提前适应太空环境并接受相关训练。为此,空间站的驻站工程师团队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与效率。
他们依靠从达朗贝尔月面基地持续不断发射来的大量标准化基础结构材料,经过一个极其短暂但高度精密的设计与模拟验证周期后,在那些同样不知疲倦的工程无人机的高效协助下,硬是在空间站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如同搭积木般,为“天宫”站额外添置了一座全新的、规模庞大的模块化人员宿舍舱段。
这一举措,直接将整个空间站的理论最大容纳人口,从原本设计的350人,骤然提升到了惊人的800人,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太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极具前瞻眼光的工程师们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还充分利用了空间站内部那些原本被设计为冗余备份或未来扩展预留的宝贵空间,借鉴并优化了在达朗贝尔月面基地成功建立并运营大型水培与气培农场的成熟经验,在“天宫”空间站内部,也成功开辟出了一块规模虽然只能算是中等、但技术含量极高的全封闭式太空农场。
虽然受限于空间与能源供应,其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与种类丰富度,要远远低于月面基地那如同伊甸园般的大型生态农场,但它至少能够稳定地提供一部分新鲜蔬菜与少量高蛋白作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间站对地球地面发射中心那成本高昂、运力宝贵的常规物资补给运输的沉重负担。
在原型舰主体结构完成之后,工程团队又追加了一个标准地球月的时间,用于进行极其严苛的系统集成测试、压力检验以及全舰功能模拟验证工程。
时间的指针,最终拨向了公元2027年的开端。当象征着新一年到来的电子钟声,在“天宫”轨道综合空间站那宽敞明亮的核心舱内庄严敲响时,这艘凝聚了无数人类智慧与汗水、从第一块龙骨铺设算起,历经整整七个月艰苦卓绝建造周期的、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战舰原型舰——代号“鸾鸟”——终于迎来了它的竣工暨首航仪式!
那些早已按捺不住激动心情、已经提前一个星期抵达空间站并完成了最后适应性训练的“鸾鸟”号首批飞船船员们,在所有参与建造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其他驻站人员们那充满了羡慕、祝福与殷切期盼的目光注视下,身着崭新的、印有“鸾鸟”号特殊徽章的银灰色舱内航天服,迈着坚定而略带激动的步伐,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对接通道,庄严地登上了这艘代表着人类星际未来的原型舰。
随着一阵轻微的震动与低沉的能量嗡鸣声,在绝对真空的宇宙环境之中,“鸾鸟”号飞船尾部那数个巨大的、采用了可变几何结构的核裂变驱动器引擎扩张喷管,开始稳定地喷射出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压力极其巨大的、近乎透明的高能等离子气体。
这艘身形虽然相较于科幻作品中的星际巨舰显得“娇小”,但在人类现有航天器中已然堪称“庞大”的原型舰,开始以一种极其平稳、却又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一点地加速脱离轨道造船厂的巨型环抱。
不过是短短片刻的功夫,在精确的人工智能导航系统与空间站外部传感器阵列的引导下,“鸾鸟”号便成功地、如同初生的雏鸟般,顺利驶出了那座见证了它诞生的巨大轨道造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