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第一艘太空战舰(上)(2 / 2)

人类目前最先进的“烛龙”核裂变驱动器,与“九头蛇”疑似掌握的基于更高等级核科技推进技术相比,简直如同蹒跚学步的婴儿面对身姿矫健的运动员!

但在这方面就足以让人类耗费巨资打造的所谓“主力舰队”,在真正的星际战场上,连敌方飞船的影子都追不上,甚至可能在尚未进入有效射程之前,便被来自超视距之外的、无法理解的恐怖武器消灭殆尽。那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单方面屠杀。

在充分考虑到“九头蛇”战舰目前可能具备的在机动性、防护力、武器射程与威力等方面的种种压倒性优势之后,另一部分更为冷静、也更具战略眼光的专家们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思路。

他们认为,与其不切实际地效仿“九头蛇”建造同等规模大小、注定在技术上全面落后的宇宙战舰去硬碰硬,不如彻底转变思维,扬长避短,走一条更具灵活性与隐蔽性的“星际游击战”的路线。

具体而言,就是建造大量分散部署的、高度小型化、具备极高速度,最好还拥有隐身能力的、专注于一次性致命打击如发射大威力核鱼雷或动能撞击弹头后,能够在攻击结束迅速脱离战场的高速突击艇或重型鱼雷舰。

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成本相对低廉的“消耗品”,通过打了就跑的、高度分散的、难以预测的非对称作战手段,去不断消耗、袭扰那个看似强大无比、但可能存在自身弱点的强大敌人。

这种“星际游击战”的构想,因其更符合当前人类技术现状与资源限制,并且在战略上更具灵活性与生存能力,很快便得到了大多数专家们的初步认可。

可还没等这个方案进入更深入的论证阶段,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让整个讨论的方向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一次关于小型高速突击平台可行性的技术研讨会上,当工程师们展示出停泊在船厂内部维护区的、那几架线条流畅、充满了力量感的“苍龙”空天战机时,立刻引起了在场所有专家们的注意。

机动灵活!高度小型化!速度快!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与独立作战能力!这描述的,不正是他们刚刚还在热烈讨论的“星际游击战”核心平台的理想特征吗?这说的不就是“苍龙”以及其后续发展型号的空天战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宇宙战机”吗?

一个令人尴尬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瞬间浮现在所有人的脑海中:既然我们已经拥有或正在列装如此符合“游击战”理念的太空利器,为什么我们还要耗费宝贵的时间与资源,去费尽心思地重新设计并建造一种在核心作战理念上几乎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类型的产品呢?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战略资源浪费吗?

这个如同醍醐灌顶般的发现,让先前关于“主力舰队”与“鱼雷艇”的争论瞬间变得有些无的放矢,讨论的焦点迅速转移。要知道,根据最新的深空探测结果,那些如同蝗虫般的“九头蛇”舰队,正在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持续不断的速度,向着太阳系内侧进行着系统性的扩张与渗透。

虽然目前它们的主要活动范围还在小行星带之外,但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它们会将前哨空间站和资源开采基地,直接建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门口——月球与火星的引力范围之内!

届时,当战火真正烧到家门口时,人类最合理、也最有可能争取到生存空间的战争模式,必然是依托我们最为熟悉、*也最具地利优势的核心区域——建立一个以地球、月球以及未来可能实现基地化的火星这三大行星级天体的引力井为核心支撑点的、高度立体化、“巢穴防御与饱和反击体系”。

在这个体系之下,人类将依靠部署在近地轨道、月面基地以及火星前哨的、能够快速响应并大规模部署的、数量极其庞大的高机动性空天战机,充分利用我们对本土空间环境中,包括引力分布、小行星碎片带、人造空间碎片等的深刻理解与主场优势,对入侵的敌方舰队进行多层次的拦截、袭扰,并针对其大型主力战舰可能存在的结构弱点,发动如同蜂群般的、毁灭性的饱和攻击!

因此,空天战机——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战机”,具备在真空与大气层边缘自由作战能力的尖端平台将会是那个时代、那场关乎存亡之战中,当之无愧的、绝对的主力!

人类需要依靠其在近地空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坚实工业基础和源源不断的战机部队,来抵御那无论在尖端技术还是绝对数量上恐怕都占据明显优势的的外星舰队。

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在自身核心技术存在明显短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场优势、战术灵活性以及人类那永不言败的战斗意志,所能构建的*最现实、也最悲壮的非对称防御作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