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细分出了五六道工序,甚至每一道工序里面还细分了更小的子工序。</p>
丝织业整体的单位时间生产率,那都是呈现几十倍的增长。</p>
所以当时间来到开元末期天宝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丝绸价格下降,蚕茧价格上升,纺织业利润率暴跌的现象。更别提因为租庸调的存在,还有很多蚕丝需要自家织布,进一步加大了原料的消耗。</p>
只不过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丝绸外销使得丝绸不愁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趋势。</p>
但如今的情况,跟天宝时期又不一样了。</p>
纺织业在慢慢恢复元气,而蚕茧的数量,却没有对应的增长。蚕茧跟桑树的面积,是成比例增加的。桑树越多,蚕茧就越多。</p>
现在桑树因为耕地的限制,没法再大量增加了,而纺织业却依旧在不断的提高织布效率,这就导致原料供应远小于需求,进而利润倒挂。</p>
社会层面依旧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去织布,却没有那么多原料供给他们了!这样反过来导致纺织业的规模萎缩。</p>
这个问题短期内不会出什么大事,行业内部毕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p>
但长此以往,阻碍国家经济发展,还会引起各种社会矛盾。</p>
不能丢着不管。</p>
在古代,纺织品,就是最大也是最多的手工业产品。纺织业发展不起来,国家就不可能富强。</p>
“是时候大面积种植棉花,大规模推广棉纺了。”</p>
方重勇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揣摩着要不要放一个大招。</p>
贞观时期的宰相魏征,曾在《河南府志》中记载:“今海内布采末尽制棉呢者,多从队月邑侯(今印度)卖来。”</p>
曾经棉花与棉纺业,在唐初的中原地区就是有过推广的。只不过后面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说当时的棉纺业利润率远不如丝织业。纺织技术,又不如麻布的成熟,所以就没有大面积推广开来。</p>
但棉花的成布率,却是要远远强于桑蚕!</p>
优势大到什么程度呢?</p>
如果不考虑桑树也产出桑葚可以食用的话,那么同样面积的高昌棉与桑树,最后生成的棉布与丝绸,重量相差十倍都不止!</p>
数量级的碾压!</p>
如果仅仅从原料与成品规模这个角度看,种棉花对于民生的推动,比种桑树要强太多了,只要是水土适宜的话,种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p>
一亩桑田产出的桑叶,喂养蚕生成蚕丝,最后经过一系列加工变成的丝绸,交易价值绝对高于棉花织成的棉布。</p>
但丝绸只能服务于富人,穷人是穿不起的。</p>
棉布却可以在民间推广,进一步造福更广大的人群。</p>
“种棉花的技术有,但是棉纺织比起丝织业,还是太粗糙了些,这也是棉布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p>
是不是应该从南方引进一些棉纺技术呢?”</p>
方重勇用食指敲击着桌面,想起另外一件事来。</p>
以岭南地区为核心,流行着一种称为“木棉纺织”的纺织技术,如果可以派人将其引进到中原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改进推广,使其适应高昌草棉。</p>
那就可以推广了,至少比丝织业改棉纺业要简单得多!</p>
“看来是得让车光倩派人去广州那边询问一下。”</p>
方重勇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p>
百姓关注的,无非是衣食住行嘛,衣还排。</p>
没想到这只是他虚晃一枪罢了。</p>
太子啊!朕怎么就没想到,他是要逼着朕立太子呢!”</p>
李璘后悔不已,他深恨自己没看出方清的诡计。但这个计策,又是堂堂正正的阳谋。</p>
哪怕是当年的基哥那种实权皇帝,都无力抵抗立太子的大势,如今的李璘又怎么挡得住呢?</p>
“你以为,谁为太子最好?”</p>
李璘沉声问道,目光灼灼的盯着高尚。</p>
既然非立太子不可,那便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选一个对自己威胁不那么大的太子了。</p>
“嫡长子李偒不可,他有名分大义,又年长,若是他为太子,恐怕方清稍稍撺掇一下,就能让陛下变成太上皇。”</p>
高尚摇头说道。</p>
李偒懂一些兵事,再加上又最年长,还是李璘登基以前的嫡长子。</p>
他当太子,可谓是实至名归。</p>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p>
李偒若是当太子,也就意味着方重勇将其扶正,也不会造成什么波澜。换句话说,这样就显得李璘有些多余!</p>
正因为李偒太合适当太子,所以他反而最不合适在李璘是傀儡天子的时候,当傀儡太子!</p>
李璘不由得感慨,如果说谁还能跟方重勇在权术斗争中过招的话,高尚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了。</p>
“那谁为太子更好呢?”</p>
李璘不耐烦的问道。</p>
“次子李儹,前妻宇文氏,被方清勒令改嫁其部下。</p>
李儹与方清仇怨很深。更兼有他不久前迎娶了荥阳郑氏的一位寡妇。</p>
没人比他更合适了。”</p>
高尚凑过来小声建议道。</p>
“不错,朕也是这么想的。”</p>
李璘微微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