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选一
三选一</p>
和李林甫比起来,李适之、房琯、刘晏这三个人,公心,或者说建功立业之心,要强不少。</p>
所以在国家重大决策的时候,一旦他们意见相左,这些人绝不会当做“无事发生”。</p>
于是这三人分别写了三份奏折,都是亲自跑了一趟华清宫,并亲手将其交给基哥。</p>
而基哥的态度也很难耐人寻味,并未当面肯定或否认某一人的建议,甚至连看都不看奏折,而是采取了安抚和宽慰的手法,先将奏折收着,然后将对方打发走就完事了。</p>
其实类似的事情,从开元初年就一直是这样的流程,甚至类似方重勇这样的封疆大吏奏请某个政策,也是常规操作,过去有着无数案例。</p>
只不过如今的基哥,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富力强的基哥了。宰相们的能力,多半也不如当年。</p>
所以本来好办的事情,这次就有些难办。</p>
这天早上,基哥刚刚睡醒,精神恢复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那三份奏折,他压根连看都懒得看,实在是因为近期被各种政务给恶心得不行。</p>
趁着早上精神好,基哥将李适之、房琯、刘晏三人各自的奏折摊开,然后他就好像被人强行喂了一坨翔,整個人都不好了!</p>
三个中枢重臣,三种意见,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一个能打的都没有!</p>
刘晏的意见最为保守,他认为这种虚耗国力的事情做不得。新建“河中都护府”的政策,不是靠发交子就能解决后勤问题的。</p>
反倒是依次攻略周边其他地区,将羁縻州变成实控州,风险比较小。</p>
然而开疆拓土这种事情,那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啊!步步为营,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是十年还是二十年?</p>
更何况,目前朝廷的支出,本来就一年比一年多。要是再开这个坑,后面只怕很难收拾。</p>
大唐万里疆域的偌大王土,难道都是攒钱攒出来的吗?</p>
基哥对于刘晏的思路实在是不敢苟同,当然了,他也知道刘晏没什么坏心思,这纯粹就是因为个人专业和视野的限制,就只能看这么远了。</p>
大食人难道就不会积攒力量,卷土重来么?</p>
基哥放下李适之的奏折,很是随意的询问身边高力士道。</p>
目前不能实控的地方,文攻武吓双管齐下,就是今后西域经略大使的主要任务了!</p>
李适之的意思很明白,像房琯那种打到波斯甚至大秦的说法,就是儿戏,自嗨一下可以,真正落实就不行了。</p>
基哥给这封奏折的评价是:目光短浅,保守迂腐。</p>
刘晏的计划看上去好像是对国家有利,但这对于基哥而言却是大大的不利!</p>
毕竟,人死了可就什么也没了!何必顾忌那么多呢?花钱死人这样的事情,他又不是很在意!</p>
还是再看看李适之怎么说吧,李适之才是右相。</p>
高力士作出一副谦逊谨慎的模样。</p>
的风格也是,让人看了以后热血沸腾!</p>
“刘晏当转运使还是合格的,外放他到洛阳,当河南转运使吧。”</p>
基哥叹了口气,刘晏这个“小神童”,还是他当年发掘出来的。</p>
基哥拿出李适之的奏折,看了一遍之后,顿时对他有些失望。</p>
现在的情况,就好像是三个美女站在他面前,让他这个帝王选择一样。</p>
因为碎叶镇内最出名的就是热海嘛,叫热州亦无不可,这个没什么好说的。</p>
李适之基本上就是在方重勇的方案上加了点东西,比如说在碎叶镇建立“热州”,朝廷直辖,归北庭都护府管理。</p>
究竟选哪个好呢?</p>
基哥的选择是:我全都不要!</p>
“力士,三位重臣的奏折你也看了,你以为如何?”</p>
短时间在河中用兵,粮秣还可以在西域本地筹措。而一旦唐军在那边常驻,将会极大增加后勤压力,增加朝廷的负担。</p>
这种事关大唐边防相关的国策制定,确实不是刘晏的强项。</p>
简单说就是,大唐负担不起这么庞大的军费。</p>
吐蕃难道不会从动荡中恢复过来么?</p>
趁着如今吐蕃虚弱,不会出来搅局,一鼓作气打到波斯,打到大秦(罗马)。</p>
如果能强化安西四镇的控制,并新建河中都护府,那自然是可以稳步推进。方国忠之策,也算是老成持重,苦心造诣了。</p>
十年后的西域,还会是如今的西域么?</p>
一句话总结,就是比基哥现在养的那些乌龟都四平八稳,更像是将唐高宗时期“地图开疆”的模式落到实控上。构想确实很宏大,却又毫无新意!</p>
李适之奏折里提到的地方,都是唐军曾经涉足过的地方,无甚稀奇。</p>
另外一方面,房琯有句话可说对了:时间真的不多了!时不我待啊!</p>
一方面,房琯确实是有些异想天开,完全走到了刘晏的对立面,完全不考虑大唐的财政能力,让基哥感觉他的计划不太靠谱。</p>
“拾人牙慧而已。”</p>
房琯在奏折中写道:大唐之强,亘古之未有也!而今唐军在西域痛击大食,如石头碾鸡蛋!朝廷在西域,辛苦耕耘百年有余,已经实控西州、伊州、庭州,再加一个刚刚新建的犁州。</p>
高力士早就把基哥的心思吃透了,涉及到重大国政的时候,他这个贴身宦官,是不方便开口提出建议的。</p>
犯忌讳!</p>
果然,基哥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然后叹了口气说道:</p>
“调方国忠和他的银枪孝节军回长安整编,其他兵马留在石国待命,让王忠嗣带着陇右镇一部,前往西域接替他。</p>
至于开疆拓土的什么的,王忠嗣自己看着办吧,让他担任新的西域经略大使,兼河中都护府的副都护。</p>
河中都护府正都护,让左相房琯遥领。</p>
王忠嗣麾下的那个李光弼,不是颇有战功么?让他担任河西节度使,原赤水军军使郭子仪为河西节度副使,兼任节度留后。</p>
让方国忠回长安,兼任神策军副军使。把他身上的担子都卸下来,专心替朕看着长安。</p>
至于河西及西域各军的功勋,让方国忠把赏赐报上来,都批了。银枪孝节军和方国忠本人的赏赐,回长安再发。</p>
就这么办吧,直接下圣旨,不必跟李适之他们说了。”</p>
基哥有些疲惫的摆了摆手。</p>
虽然开疆拓土很重要,但基哥觉得他这位天子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p>
边疆多了一块领土,基哥自己又不能去,只能看地图心里想想,带来的成就感着实有限!</p>
而把方重勇和他麾下骁勇善战的银枪孝节军调回长安来,对于基哥掌控朝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这个年轻人和他麾下那支年轻的铁军,已经被锻炼出来了。</p>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跟长安的权贵,并无多少瓜葛。</p>
他们比神策军要可靠太多了!</p>
有这一点打底,其他的因素都要排在后面。</p>
“圣人,方国忠好像在西域还没办完事情,这就让他回来么?”</p>
高力士有些不确定的询问道,明眼人都能看出,方重勇的计划现在才刚刚开始。</p>
正当对方雄心勃勃,要去干一番大事的时候,将其召回,将手里的事情转交给另外的人做。</p>
这种御下手段,当真是让人一言难尽。</p>
“力士啊,你不懂。”</p>
基哥站起身,在行宫书房里踱步道:</p>
“如果方国忠年纪轻轻就立下了不世之功,你说朕到时候要怎么赏赐他呢?</p>
难道朕要把大唐的国土撕一块下来,给他裂土封王么?</p>
功无可赏,那便只能送他一场风光大葬了。现在朕将他调离西域,不是在害他,而是在保护他,你明白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