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57(1 / 2)

汉朝五言诗

五言诗简介:乐府民歌以外的汉代诗歌菁华全在五言诗中。在西汉以前,民间已经有了全用五言句组成的歌谣,东汉时期五言民歌有了巨大发展。

班固的《咏史诗》是汉代文人最早的一首五言诗,之后有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蔡邑的《翠鸟》等,这些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

《十五从军征》

原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释义:

本篇见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名《紫骝马歌辞》,前面还有四句是“高高山头树,风吹落叶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现在一般都把它作为古诗来看。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损害的诗。

诗中通过主人公的灾难性遭遇的描写,控诉了这种封建奴役造成的祸害:不事生产、田园荒芜、断垣残壁、家破人亡。

境遇是极其悲惨的,艺术上是感人的。唐杜甫的《无家别》实受他的影响。

译文(参考):

15岁开始被征从军,80岁才得以回家。路上问遇到的乡里人:“我家里还有谁在?”

乡人回答:“远处那就是你家,松柏树一堆一堆的。”

兔子进到狗洞里,野鸡飞到梁上去;庭院里长着野生的谷子,水井上长着野生的葵花;打野谷来煮饭,采摘野葵来做羹(菜汤)。

羹饭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道和谁一起吃;出门向东看,泪流沾衣湿。

注释:

1、阿:助词。

2、累累:一堆堆的。

3、狗窦:狗洞。

4、雉(zhi智音):野鸡。

5、绿:野生的。

6、饣卞:同“饭”。

古诗十九首

汉朝《古诗》绝大多数是文人模仿乐府民歌而作,其中有许多是入乐的歌辞,有些可能是根据民歌加工改写的。

《古诗》的艺术成就是不能低估的,它代表汉代五言抒情诗艺术的最高峰,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意思技巧,又吸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将其评为“五言之冠冕”。

1)《西北有高楼》

原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吾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释义:

这是一首感慨知己难遇的诗。从听歌起兴,由于高楼上的哀歌,引起了听歌人的同情和悲伤。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就是说能听出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演奏者思想感情的人,是很稀少的。

这种缺少知音的悲哀,乃是楼中歌者,和楼外听者所共有的,所以由闻歌而引起情绪的共鸣,是很自然的事。

前四句写歌者所在的高楼,中间写歌声,末四句写听者所感。

译文(参考):

在西北边有高楼,楼上与浮云齐平。

高楼的窗上有交错镂刻的花格子,四周出檐的楼阁有阶梯三重。

楼上传出弹奏和歌唱之声,调子是那样的悲伤。

谁能唱出这样悲伤的曲子呢?莫非唱者像“杞梁妻”那样?

楼上人所奏的是清商曲,声音随风散发,正奏到中间部分反复叹咏。

乐曲一弹三叹,满是失意哀伤之声。

体谅不到歌者的苦痛,但是能有“知音”稀少的感伤。

愿我们如一双鸿鹄展翅高飞,一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了一首现代散文诗。)

注释:

1、“上与浮云齐”句:此句具体写楼高,是夸张手法。

2、疏:镂刻。 交疏:交错镂刻。绮:原是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作“花纹”解。

3、阿阁:四周有檐的楼阁。 阶:阶梯。 三重阶:阶有三重。这句意思言其高。

4、杞梁妻:相传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殖,字梁,战死,妻痛哭十日后自杀。

5、清商:乐曲名。

6、叹:就是和声。

7、知音:相传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琴。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子期感到峨峨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便悟到洋洋若河。子期死后伯牙就不弹琴,因再没有知音了,后世才称彼此知心叫知音,引申作知己。

8、鸿鹄:善飞的大鸟。 鸿鹄高飞:含有追求理想的意思。

2)《迢迢牵牛星》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