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极地之争(下)(1 / 2)

秦风和他的行动小队,就这样纹丝不动地停留在冰川盆地的边缘制高点,他们的存在几乎与这片被极寒统治的白色荒原融为一体。

队员们呼出的热气,都经由脸上的防护面罩处理后方才排出,以免在超低温下形成过早暴露位置的白色雾气。

停留在制高点的队员分别有两个任务:一是通过高倍率、多光谱观测设备,持续监控下方盆地中那艘外星飞船残骸的任何细微变化。

二是利用热成像与声波探测器,严密监视地面上那些已经抢先一步、占据了这片不祥之地的服从派成员的一举一动。时间,在这片白色炼狱中仿佛被冻结拉长,每一秒都充满了令人窒息的等待。

不知过去了多少个令人麻木的小时,直到那吝啬的、属于极北之地的短暂黄昏终于不情愿地降临,给无垠的冰原镀上了一层诡异的、介于深蓝与暗紫之间的色调时,预料中的情况发生了。

在盆地外围,与他们潜伏点相对的另一侧地平线上,引擎的低沉轰鸣声穿透寒风,果不其然地出现了一支新的车队。

队伍由一辆经过重度极地改装的8x8重型卡车领头,后面跟着数辆同样配备了宽幅履带或低压轮胎的全地形轻型载具。为首那辆重型卡车的厢式货柜侧面,赫然喷涂着一个扭曲的螺旋与眼睛构成的徽记——与下方营地里那些服从派成员作战服上、以及先前无人机侦察到的pmc标识完全一致。

这支援军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更多装备精良、神情冷酷的雇佣兵,还有大量的物资补给箱。

服从派显然对这艘外星飞船志在必得,他们深知自己并非唯一的觊觎者,几乎是在车队抵达的同时,他们便以惊人的效率,利用预制构件,迅速在营地外围构筑起了一道简易但绝对有效的环形防御工事。

数盏大功率探照灯被架设起来,刺目的光柱如同冰冷的触手,在昏暗下来的冰原上缓缓扫动,将营地周围百米范围照得亮如白昼,也给秦风小队的潜入增加了数倍的难度。

与此同时,针对那艘漆黑外星飞船的切割工作,他们也正不分昼夜、毫不停歇地进行着,那台被安置在船体旁的大型切割设备发出一种高频的、令人牙酸的嗡鸣声,即使隔着相当远的距离,也能隐约感受到其能量输出的强大。

然而,在这极寒得连钢铁都会变脆的环境下,似乎就连最先进的高能切割设备,其效率也仿佛被无形的极寒之力所扼杀,进展变得迟缓。

经过了整整半个地球日的持续作业,也仅仅是在那不知由何种材料构成的外星船体外壳上,切割出了一个直径约莫一米见方、边缘闪烁着金属或非金属熔融后诡异光泽的洞口——这个尺寸,差不多刚好可以容纳一名全副武装的成年士兵匍匐通过。

“队长,外星船体已经被打开了一个破口,尺寸约1x1米,重复,目标出现破口。”

趴在高处、如同幽灵般潜伏于至高点的狙击手,立刻通过加密的窄带通讯,将这个关键信息汇报给了秦风。

秦风的目光在pdA上显示的实时战场态势图与无人机传回的热成像画面间飞速切换,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生物计算机,迅速评估着这一变化带来的机遇与风险。

破口的出现意味着“服从派”即将进入飞船内部搜寻,他当即下令,让已经连续监视了数小时的队员暂时撤至特种车内休整,由另一名精确射手接替其警戒位置。

而他自己,则迅速调出了车载计算机中的高精度区域卫星地图,结合先前无人机记录下的敌方增援车队行进轨迹与地形特征,凭借着丰富的战场经验和对敌人后勤规律的推断,开始在心中默默计算和判断敌人下一波补给或接应车队可能出现的时间窗口与行进方向。

根据他自己第一次探索那艘坠毁在塞尔维亚的外星飞船时的“惨痛”经验来看,像这种结构复杂、内部环境未知的密闭空间搜寻,即便目标明确,进入飞船内部的武装搜寻队,最多也只需要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大致摸清内部结构并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关键在于,即使他们成功将那具可能蕴藏着宇宙奥秘的异星遗骸搬运出飞船,前来接应他们的补给或撤离车队,也不太可能选择在能见度极低、极易迷失方向且危险重重的极地黑夜中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