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回答:世人因各种认知障碍在轮回中流转。若不执着于分别,就会明白心念并无固定的“主人”,也不存在前后之分,哪有什么“转世”一说?若有人不执着虚妄,断除杀盗淫三业,也就斩断了生死轮回的根源,此时真我显现,连“我”的概念都不再执着。妙真如本性,不执着时清净无染,一旦执着就成烦恼种子。其实每个人本自圆满具足佛菩萨的妙法种子,只要依经修行,就能自证圆满,不必执着于外求“佛菩萨转世”。
我问上师:既然真理自在心中,那找位成就者引导我修行,是不是能事半功倍?
上师回答:世间确实有一类修行者,他们远离贪欲,断除对生灭的执着,言行契合自然之道,随缘教化众生。他们也有正常情感,但一念生起便能觉察其苦,不会深陷其中。这些人弘扬佛法不求功德,也不执着于修行成果,更不会宣扬“为下辈子修因果”之类的说法——因为人人本具佛性,佛性哪有上辈子、下辈子之分?说这种话就是妄语。他们也从不会自称是佛菩萨转世,那些到处宣扬自己是某某转世的人,多是未悟装悟、未证说证,犯了第二妄语。何以故?佛菩萨愿于人心,人人心中本俱佛菩萨妙德,若有人能恭敬发愿,并且能够圆满的信愿行,都能自证清净,妙合无上菩提。世间真修行人,传达真理实相,从未有一着相说是佛,是菩萨,是仙人等等,更何况转世再来之说呢?纵有三世因果,也未有言道者泄佛大道密因。何以故?如此菩提自性,道妙佛性,人人自有,何以贵名立相,让众人羡慕供求,而导人入歧,众生一体实相自有,没有语言不能明理,故名此净妙明体,即为佛体道妙。何有转世轮替之佛位呢。
众生本自具足成就佛果的种子,就像乐器天生能奏出乐曲,只需善知识引导,就能奏响妙音。只要我们皈依本觉妙心,以佛道经典为根基,以释迦牟尼佛、老庄等圣哲为导师,既能自我觉悟,也能帮助他人,如此传承,娑婆世界即佛国世界,这样的众生即名诸佛菩萨执持佛国世界,这样娑婆世界众生就有离苦得乐的希望。故知,佛说世界,是名世界。
妙成凤指尖摩挲着《妙法西域记》泛黄的纸页,抬眼望向金帝师:“阿爹,照书中所言,若自心不清净,即便口念千遍万遍佛号,也难见极乐?”一旁的云中月托腮思索,也跟着追问:“可寻常百姓被俗事缠身,如何在柴米油盐里修得‘心净’?”
金帝师抚须一笑,起身推开雕花窗棂,暖阳斜照进满室茶香:“你们看这庭院里的落花——有人见了愁绪满怀,有人却能扫起晒干做香囊。心若蒙尘,万物皆为烦恼;心若通透,处处皆是道场。”他拾起案头佛珠轻捻,“普贤行愿并非遥不可及,每日待人真诚几分,遇事慈悲几分,便是在种菩提种子。”
“所以重点不在形式!”妙成凤豁然开朗,金丝软鞭不自觉在空中甩出脆响,“就像建分坛时,我们教孩童识字、为百姓义诊,这不就是在践行‘众生即道场’?”云中月眼睛一亮,折扇敲在掌心:“妙极!那日街头教训恶汉,若带着傲慢与戾气,即便赢了也是修行有缺;若存着护佑众生的愿心,倒成了难得的历练!”
金帝师颔首,取出一方素帕擦拭茶盏:“正是此理。世人总把佛法供在高阁,却不知‘平常心是道’。”他忽而望向天际盘旋的飞鸟,“你们看那鸟儿,饿了觅食,倦了归巢,从不执着得失——修行,便是这般自然。”
暮色渐浓,妙成凤与云中月并肩立于回廊。晚风掠过檐角铜铃,清音袅袅。“我从前总想着仗剑天涯行侠仗义,”云中月忽然轻笑,“如今才知,护好一方百姓、守好一念清净,亦是普贤愿行。”妙成凤望着灯火渐起的汉阳城,眼中泛起柔光:“往后再遇不平事,咱们不仅要挥鞭惩恶,更要学着让人心生善念——这,或许就是‘自心即佛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