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三窟(1 / 2)

“……至于韩兄嘱托之事,半岁以来,余经人多方打探,关中书院确有一生徒姓韩名璋,不过其人于去岁二月省亲后未归。

“后继富又遣人犯险入白水,皆言其与母韩赵氏早不知道所踪。结合七年二月,王二杀官造反之事,恐其命途忧矣,然韩兄所托,继富不轻弃,仍将竭力打探,旦有据实悉数来报。”

汇通银号的二楼,韩林将手中亢继富的来信递给了坐在对面的何歆,紧接着叹了口气。

作为韩总旗临死之际的嘱托,韩林不敢忘,然而奈何秦地十分遥远,他在那里根本没有人手,因此五月时,在与亢家的次子亢继富会面以后,韩林请亢继富代为调查。

平阳与白水县所距不过三百余里,作为大粮商亢家的耳目众多,在接到韩林的请求以后,回到平阳的亢继富马上派出了人手去打探,而且在第一时间就确认了有韩璋这么个人,不过随后传回来的消息都不怎么好。

由于秦中乱民闹得沸沸扬扬,四处匪盗横生,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确认消息的准确性,等半年以后实在是再没有后续消息了,亢继富才给韩林写了信。

七年二月,韩林掐算了下时间,那时候他应该刚刚到锦州不久,甚至连亢家在锦州的大管事亢五都还没结识。

韩林在心中计较了一阵,韩璋生死未卜,但他不能真个当他们娘俩死了,只能麻烦亢家继续探查,随后韩林又想到一个人来,那就是即将去固原赴任的张攀,西安府离着固原五百里,虽不算太近但也不算太远,到时候还请他也帮忙一起打探。

此时何歆也将信放了下来,笑道:“看来亢家那爷俩还是不死心,仍往奴地运粮。”

亢继富已经全面倒向了韩林,但亢家主要的话语权仍掌握在他爹和他长兄的手里,韩林虽然已经成为了亢家的一个比较大的主顾,但仍然管不了人家向蒙古人和女真人贩铁。

“是。”

韩林点了点头道:“晋商做的就是这个买卖,让他们短时间内改投门庭怕是不易,不过既然亢继富能在信中与我明言,不管他父兄是否知道我们私下里说了什么,但态度至少也是想左右逢源。”

“东家觉得亢家可信否?”

韩林看着何歆笑了起来:“女财神有话就直说,何苦搞得和衙署那群人一样,除了几个老兄弟以外,其他人跟我说话都要左思右想。”

“东家今时已不同往日了,如今官做的大了,威势也跟着出来了,万一哪句说的不合东家的胃口,奴奴岂不是自找苦吃?”

韩林高举着双手伸了个懒腰,大大咧咧地往后躺倒在椅背上:“我韩林可不是忘本的人,往后啊,有什么就说什么,你我之间没必要拐弯抹角。”

“那感情好,妾身也不愿意老那么端着说话,忒不自在。”

接着,何歆抖了两抖手上的信纸发出,发出哗啦啦的脆响:“这商人逐利,有利可图时待你千好万好,等无利可图时,也能将你当个生意给卖了。”

韩林捻起一颗胡豆,曲指向半空一弹,随后拿嘴去接,然而并没有接到,他老老实实地重新取了一颗,放在嘴里,嚼了两嚼后才对着何歆说道:“说的不错,何东家的意思是,亢家不可信?”

何歆摇了摇头,瞪了他一眼气鼓鼓地道:“刚说完有话就直说,反过来你就跟我装傻,依我看,你这是心里门清儿,在这考教我呐!”

韩林略有些心虚地坐直了身子,挠着头道:“对不住对不住,最近装腔作势多了,落下毛病来了。”

想了想他继续道:“诚如何东家所言,虽亢继富与我友善,但对亢家确不能剖心剖腹,况且东江镇一事也教我明白了,这粮食就如同卵子,被人捏在手里就动弹不得,因此不能完全倚靠亢家。”

“晋商里亢家还稍微好点,最大的那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