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高丽、琉球、倭国均可。
再进一步,朱楼可赴西伯利亚挖土豆,朱桟能去北美,朱棣则到澳大利亚看袋鼠。
也算是替大明守卫南天门了!
当然,朱政说这话也不怕自掘陷阱,最终便宜朱允炆。要知道,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重重。
最简单来说,朱樉、朱橚、朱棣绝不可能同意。
因为在大明之外,除倭国略有财富名声外,其余地方在所有人眼中仍是蛮荒之地。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
没有几十年的强制推行与落实,难以成功!
届时,朱允炆早已被朱棣所灭,根本无需担心!
况且,在朱允炆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都会败北。
即便把朱棣调离北平,结果也不会有变,甚至可能更快。
他与朱标谈论这些,只是想提出一种设想。
让朱标及更多大明臣民知晓。
当内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完全可以向外转移,后世的日不落帝国、灯塔国都深谙此道!
现在,朱政只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粒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种子,让汉文化超越长城,跨越海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从而抢占先机!
倘若有一天,汉风席卷世间,这天下究竟是姓朱,还是姓周,又或别的姓氏,其实并无太大区别。
然而,在处理土地问题时,朱政之所以只提出这一种方案,背后自有深意。此刻,他心中虽思虑万千,但神色依旧从容,语气平稳地说道:
“若太子真心希望大明长久兴盛,首先必须向外开拓,争取更多土地,以缓解将来不可避免的人口压力。太子不必担心此举会过度消耗民力,或是得不偿失。过去总以为海外尽是荒蛮之地,即便夺取也无用,但土地本身哪有无用之说?比如倭国,那可是块宝地,遍地金山银山,还盛产高产作物。只是我们一直故步自封,才未曾知晓罢了。高丽、琉球、安南等地,同样各有价值,不然怎可能养育众多人口?况且,这些地方与大明接壤,天赐良机而不取,必遭祸患!”
朱标听后,眼神愈发坚定,连连点头称是。他已经完全被朱政说服了。他并非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愿担责之人,只要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发展,哪怕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他也愿意接受。
尽管朱政提到的土地承载人口的极限可能是两三百年后的事,似乎与他并无直接关联,但朱标胸怀大志,不愿将问题留给后代解决。他不想自己享受安逸,而将隐患留给子孙。
正如太祖所言,若缺乏担当,一味推卸责任,那绝非合格的帝王。对此,朱标深表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