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殿内烛火摇曳,徐行面前摊开的《本草纲目》泛着黄晕。
他指尖划过\"木性药\"条目下的文字,眉头紧锁。
\"温热、微甜、入口即化...\"
徐行喃喃自语,毛笔在纸上沙沙记录:
\"当属木中火或木中土之性。\"
烛火突然爆了个灯花,映得他眸间金芒一闪。
徐行猛地直起身,从药柜取来蜀椒、干姜、桂心三味药材,在白玉研钵中一字排开。
\"蜀椒,木中火,辛温走窜...\"
他拈起一粒暗红花椒碾碎,辛辣气息顿时弥漫开来:
\"不对,「枣核」入腹是温热而非燥烈。\"
转而又捻起干姜片:
\"木中土,大辛大热...\"
刚凑近鼻端便摇头放下:
\"姜性升散,与枣核沉降之性相悖。\"
最后拿起桂心时,徐行手指突然一颤。
淡黄褐色的肉桂断面,竟与记忆中的枣核纹理有七分相似!
\"桂心,木中木,阳中少阳...\"
他急翻《雷公炮炙论》,烛光在\"凡使桂,削去粗皮,取心味辛甘者\"一行字上跳动。
突然想起师父当年的话:\"桂心似木非木,乃先天少阳之气所钟...\"
徐行突然将桂心含入口中。
甜辛交加的滋味在舌尖化开,随即化作暖流顺喉而下——竟与当年服食枣核的感觉有五分相似!
\"是了!\"
他拍案而起,砚台里的墨汁溅在袖口:
\"枣核当属木中木,阳中少阳之品!\"
这个发现让他手指微微发抖。
徐行迅速展开一张桑皮纸,将筛选条件一一列出:
1. 性味:甘甜为主,微辛为辅
2. 归经:必入奇经八脉
3. 药效:易经洗髓而不伤正
4. 形态:核仁类药材优先
根据这些条件,他很快锁定了几味关键药材:
主药:
- 桂心(木中木):补元阳,通血脉
- 山萸肉(木中金):补肝肾,涩精气
- 阿胶(木中土):养阴血,润经脉
辅药:
- 附子(木中水):引火归元
- 细辛(木中金):通窍活络
- 粳米(木中土):固护胃气
徐行盯着这个组合,突然倒吸一口凉气。
这赫然是《伤寒论》中\"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变方!
只是将大枣换成了山萸肉与阿胶。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方中桂枝既可解肌调营卫,又可温通胸中阳气,有表邪则解表,无表邪则走里而温通。
生姜解表散寒,温通阳气,与桂枝相用,既增强解肌散风寒,又可增强温通阳气。
附子温壮阳气,通达胸阳,与甘草相用,温通阳气之中有补阳之用,故可疗胸中阳气虚弱证。
甘草、大枣补益中气,既可益营,又可扶阳气,更可调和诸药。
诸药相伍,重在温补阳气,解肌散邪,共建其功。
“温补阳气,解肌散邪… …倒也和驱散经脉淤堵从而提升修炼资质有点联系… …”
但是吧… …
你要说这个丹方能让一个修炼资质都没有的人,直接打通奇经八脉。
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嗯?”
他想起自己之前的炼丹时的丹纹,手指不自觉攥紧了衣角。
再对照“枣核”上繁复的纹路。
他隐隐觉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