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文化自信(2 / 2)

伏以陛下圣明,洞察边患,特重火器之制。臣幸蒙圣恩,擢任大明火器厂主事,日夜兢兢,不敢有负。</p>

今南海子试炮场新铸火炮四门,经极限测试,技艺初成,谨将始末、工艺、效验恭呈御览。</p>

…………</p>

新炮之坚韧可靠、射程倍增、节省铜料逾四成,皆远超旧式大将军!此乃陛下洪福,天佑大明!</p>

……恳请陛下圣裁,准予量产,并嘉奖有功工匠……</p>

朱由校逐字逐句细细读着,嘴角渐渐勾起一抹由衷的笑意。</p>

孙元化成功了!这“铁芯铜体”炮不仅成了,其性能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这份奏折,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激动与自豪,他感同身受。</p>

他心中一阵欣慰,自登基以来,他深知火器乃未来战场决胜关键,对大明火器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p>

虽有系统兵工厂的“金手指”,但他从未轻视本土技术的发展。</p>

对孙元化、王徵这些真正有才干的“技术官僚”,他可谓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甚至不惜将系统生产的先进火炮样本赐予他们研究,就是希望他们能从中汲取灵感,加速大明自身火器工艺的革新。</p>

而孙元化不负所望,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然而,这份欣慰之中,也夹杂着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p>

他的目光落在奏折中提到的“参酌西洋精艺”几个字上,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p>

孙元化、王徵,乃至他们的老师徐光启,都与那些来自泰西的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交往甚密。徐光启本人更是受洗入了天主教。</p>

在这个时代,他们或许视此为知己,互相分享和学习东西方的天文、历法、火器知识。</p>

但朱由校,作为一个灵魂来自后世的穿越者,心中却充满了警惕与隐忧。</p>

他脑海中闪过后世那百年屈辱的画卷: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奴役……</p>

更可恨的是,那些数典忘祖的“香蕉人”,捧着洋主子的臭脚,在网上散布着“easygirl”之类的污言秽语,肆意贬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p>

而如今的大明,虽不复永乐盛世之威,但仍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即便是京城街头的贩夫走卒,见了那些金发碧眼的“番鬼”,也敢挺直腰板,称一声“蛮夷”。</p>

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是后世所难以企及的。朱由校绝不允许任何潜在的危险,侵蚀这帝国的根基。</p>